上海欣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Shanghai Xinruan Informatlon Technology Co.Ltd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司动态页

    针刺对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小鼠行为和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影响

    • 创建时间:2014-08-07 点击数:
    • 摘  要 :  目的   探讨针刺对吗啡戒断后焦虑小鼠的作用效应和对脑内去甲肾上腺素 ( N E) 的影响。方法   采用逐日递增法 , 皮下注射吗啡形成小鼠吗啡依赖后 , 给予纳络酮催促 , 建立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采用“三阴交”电针治疗和 T 迷宫行为学测试的方法 , 观察针刺对吗啡戒断后焦虑小鼠的焦虑情绪和脑内去甲肾上腺素 ( N E) 含量变化的影响。 结果   1.针刺可使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小鼠在闭臂滞留时间缩短 ( P < 0.05) , 在开臂滞留时间延长 ( P < 0.05) ; 2.针刺能明显降低模型组小鼠脑组织 N E ( P <0.01) 含量。 结论  针刺可抑制吗啡戒断后所致的焦虑症状 , 其抗焦虑效应可能与针刺调节焦虑模型小鼠脑内 N E 的释放有关。

    内容

     

    针刺对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小鼠行为和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影响  

    摘  要 :  目的   探讨针刺对吗啡戒断后焦虑小鼠的作用效应和对脑内去甲肾上腺素 ( N E) 的影响。方法   采用逐日递增法 , 皮下注射吗啡形成小鼠吗啡依赖后 , 给予纳络酮催促 , 建立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采用“三阴交”电针治疗和 T 迷宫行为学测试的方法 , 观察针刺对吗啡戒断后焦虑小鼠的焦虑情绪和脑内去甲肾上腺素 ( N E) 含量变化的影响。 结果   1.针刺可使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小鼠在闭臂滞留时间缩短 ( P < 0.05) , 在开臂滞留时间延长 ( P < 0.05) ; 2.针刺能明显降低模型组小鼠脑组织 N E ( P <0.01) 含量。 结论  针刺可抑制吗啡戒断后所致的焦虑症状 , 其抗焦虑效应可能与针刺调节焦虑模型小鼠脑内 N E 的释放有关。  

    关键词 :针刺疗法 ; 吗啡戒断 ; 焦虑 ; 去甲肾上腺素 ; T迷宫  

      焦虑是对阿片类物质 ( 如吗啡、海洛因等) 依赖的患者所反映的重要戒断症状和稽延性症状 , 患者复吸和觅药行为与焦虑呈正相关。临床研究已经证明 ,针刺不仅有较好的脱毒治疗效果 ,而且对吗啡戒断后的焦虑也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但是 ,对于针刺的这一作用机理 , 目前却未见研究报告发表。为认识针剌对吗啡戒断后焦虑作用的机理 , 本实验采用 T - 迷宫焦虑模型 , 观察了针刺对小鼠吗啡依赖模型戒断后焦虑症状的调整及脑内 N E 的影响 ,并对针刺抗吗啡戒断后焦虑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进行了初步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选用昆明种小鼠 50 只 , 雄性 , 体重 18 g ± 1.2g 。( 动物及饲料均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动物在实验前驯养 1 周 , 动物房温度、湿度分别维持在 20 ℃、 70 %左右。  

    1.1.2  药品和试剂  

    盐酸吗啡注射液 ( morp hine hydrochloride) 由沈阳第一制药厂提供 ,批号 930503 。盐酸纳络酮注射液 ( naloxone ,NL X ) ,由益桥 ( 湖南) 制药有限公司提供 , 批号 950920 。N E 标准品 :Sigma Chemical Co 。  

    1.1.3  仪器与设备  

    T - 迷宫 , 参照文献制作 上海欣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荧光分光光度计( RF - 510 型 ,日本岛津) ; 韩氏电针治疗仪  

    1.2  方法  

    1.2.1 小鼠吗啡依赖模型的建立  

    小鼠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 ,分为完全空白组 ( 简称空白组) ; 迷宫空白组 ( 简称迷空组) ; 模型组 ; 模型加电针组 ( 简称模针组) ; 单纯电针组 ( 简称单针组) 。每组 10 只。  

    A. 空白组 : 除每天在相同的时间进行与其他组相同的方法固定外 ,不做任何处理。  

    B. 迷空组 : 每天除进行和空白组相同的处理外 ,再加迷宫实验。  

    C. 模型组 : 造模方法参照文献进行 : 以小鼠热板法镇痛 ED50 ,即吗啡 2.95mg/ kg 为基础 ,按照逐日递增原则进行。于第 12 次给药后 3h , 腹腔注射纳络酮 20mg/ kg 后 ,立即将小鼠置于 3000 mL 烧杯内 ,观察注射纳络酮 10 min 内小鼠的跳跃反应。通过小鼠跳跃实验被确认为吗啡成瘾者 , 再接受迷宫试验 ,符合焦虑标准者即为吗啡戒断焦虑模型成功。随后 6 天只进行与针刺组相同的固定和迷宫实验。  

    D. 模针组 : 在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基础上 , 进行电针治疗 ; 电针从催瘾后当天开始进行。取三阴交穴。穴位根据《中国兽医针灸学》及《实验针灸学》并结合人体进行参照定位。取穴定位之后 , 以掀针刺于双侧三阴交 , 接韩氏电针治疗仪 , 频率 2 ~100HZ ,电流 0.5~2 mA ,电压 2~4 V ,以见到小鼠下肢轻微抖动为度。每日治疗 1 次 , 每次治疗 15 min 。连续治疗 6 天 ,并参予迷宫实验。  

    E. 单针组 : 不造模 , 只给予同模针组相同的固定、针刺处理和迷宫实验。各组动物在第 6 天迷宫实验后 ,立即断头处死 ,迅速取脑 , 置于 - 30 ℃冰箱冷冻待测。用荧光法检测 N E 的含量。  

    1.2.2   T - 迷宫实验  

    具体方法为 : 实验前将每只小鼠放入一个 60 ×60 × 35cm 宫体中 , 让其熟悉环境 5 min 后 , 先置于迷宫的闭臂封闭端 ,头朝壁 ,观察者距离迷宫中心1 m 。记录实验期 ( 3 min) 内小鼠在闭臂滞留时间(以四肢全部出臂为准) , 闭臂共测试 3 次。再将小鼠置于开臂的顶端 , 记录实验期 ( 3min) 内小鼠在开臂滞留的时间 ( 以四肢全部出臂为准) , 开臂测试 1次。其中 ,在每次测试结束后 ,均将小鼠放回塑料盒停留 30 s 后再进行下一次测试。若 3 min 结束 , 小鼠仍在闭臂和开臂滞留 , 则将小鼠取出 , 计为 3min 。  

    测试时间为 : 注射纳络酮催瘾后当天 ( 电针前) ,治疗第 3 天和治疗结束时 , 共进行 3 次迷宫行为学测试。实验在安静环境下进行。  

    1.2.3  实验数据统计方法  

    实验结果数据以均数 ±标准差 ( … x ± s) 表示 , 采用 SPSS 10.0 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q检验 ( Newman - Keuls 法) 。  

    2  结果  

    2.1  电针对吗啡戒断后焦虑小鼠行为学影响  

      从表 1 得知 , 纳络酮催瘾后 , 模型组和模针组小鼠在第 3 次测试时其闭臂滞留时间长于迷空组和单针组 ( P < 0.05) , 表明焦虑模型成功 , 接受造模的模型组和模针组小鼠之差异 , 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 , 具有良好的可比性。由表 2 可知 , 接受治疗3 天后 , 模针组小鼠在第 3 次闭臂滞留时间短于模  

    型组 ( P < 0.05 ) , 在开臂的时间长于模型组 ( P <0.05) 。单针组与迷空组相比 , 也获得同样结果 ( P< 0.05) , 提示针刺具有抗焦虑的治疗效应。从表 3得知 , 在接受治疗 6 天后 , 模针组小鼠在闭臂滞留时间短于模型组 ( P < 0.01 ) , 在开臂的时间长于模型组 ( P < 0.01) 。单针组和迷空组相比均比模型组小  

    鼠在闭臂滞留时间短 ( P < 0.01 , P < 0.05 ) ; 提示针刺抗焦虑的治疗效应 , 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而继续维持。  

    2.2  针刺对吗啡戒断后焦虑小鼠脑组织 N E 含量的影响。  

    由表 4 可知 , 模型组小鼠脑内 N E 含量高于空白组、模针组、单针组 ( P < 0.01 ) 和迷空组 ( P <0.05) ,模针组小鼠脑内 N E 含量低于模型组 ( P <0.01) , 并接近于空白组 ( P > 0.05) 。 迷空组小鼠脑内的 N E 含量高于空白组、单针组和模针组 ( P <0.05) 。  

    3  讨论  

    近年来 , 在高架十字迷宫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 T - 迷宫焦虑模型 , 为国际公认和常用的一种小鼠焦虑模型。T - 迷宫小鼠模型 , 它以动物自发行为为基础 ,动物不需要特殊训练 ,利用动物对新异环境的探究特性和对高悬敞开臂的恐惧心理 , 形  

    成动物的矛盾行为 , 以动物滞留开臂和闭臂的时间长短来反应动物的焦虑状态 , 具有与临床更为接近的优势。本实验以逐日递增法形成吗啡依赖小鼠模型 ,腹腔注射纳络酮催促戒断后 ,采用 T - 迷宫筛选焦虑模型小鼠。迷宫实验结果表明 , 吗啡戒断后小鼠滞留在闭臂的时间长于单针组与迷空组 ( P <0.05) , 说明吗啡戒断后小鼠已呈现出焦虑状态 , 提示本实验造模成功。  

    在本实验中 , 观察到模型组小鼠在迷宫闭臂滞留时间长于模针组小鼠 , 在开臂滞留时间则短于模针组小鼠 ( P < 0.01 ) , 说明电针具有抗吗啡戒断后焦虑的治疗效应。  

    刘东亮等认为 , 吸食毒浊之气 , 先为吸而犯肺 ,食而入胃 ,后则郁闭心脑 ,伤及脾、肝、肾、三焦及肠 ,致使五脏闭结 , 毒聚脏腑。杨氏则认为 , 长期吸毒会导致阴液亏损 ,元气暗耗 ,气血虚衰 ,脏腑俱损 ,一旦断烟 , 则诸症皆起。总之 , 若肝、脾、肾阴液不足 ,气血衰少 ,脑髓失去濡养 ,导致心神不定 ,心失濡养 ,而发生焦虑。三阴交穴首载于《针灸甲乙经》 ,为足太阴脾经之穴 , 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阴经交会之处 ,具有调肝补脾滋肾之功 ,本实验结果表明 ,三阴交穴具有抗吗啡戒断后焦虑的治疗效应。  

    目前学术界已公认 : 吗啡、海洛因戒断后焦虑情绪的产生 ,与中枢多种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变化有关。其中 : 中枢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主要接受边缘系统蓝斑区 N E 核的支配 , 使突触后受体包括α 1 、 α 2 、 β 1 、β 2 肾上腺受体释放 N E ,以及蓝斑核的原癌基因 c -fos 表达明显增加 , 从而诱发吗啡戒断后焦虑的产生。此外 ,N E 系统参予药物戒断后的焦虑情绪的机制 ,还可能通过与多巴胺 ( DA) 和 5 - 羟色胺 ( 5 -HT) 等系统互相调节作用而实现。在本实验中 , 模型组小鼠脑组织 N E 含量高于其余各组 , 其行为学表现为焦虑状态 , 提示 N E 可能直接参与焦虑状态的产生。模针组小鼠脑内 N E 水平低于模型组 , 并接近正常组小鼠 , 说明针刺不仅能够对吗啡戒断后焦虑 ,从行为学方面产生治疗效应 ,而且还可能影响中枢 N E 含量 ,降低中枢 N E 神经元的兴奋性 ,抑制其兴奋传导过程 , 从而呈现抗焦虑效应。但这一作用机理与其他神经递质之间的关联如何 ,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