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综合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新闻/综合资讯
  • 我们为什么会对蛇产生恐惧?有益人类进化? 我女儿有一条蛇,8英寸长的无毒玉米蛇,不过我讨厌那东西。 曾经有一次我看到它时,为了表现出自己是一个好妈妈,就用手去触碰那条蛇,但是之后我宁愿希望从来没有见到和摸到过它。 作为一个人类学家,我知道地球上的大多数人都讨厌蛇(不过,我也知道也有和我的女儿一样的喜欢这些爬虫动物的人),害怕蛇的人被称作蛇…
  • 据《卫报》5月27日报道,在大多数博物馆和电视中,目前已知恐龙中体型最大的蜥脚类恐龙的脖子都是僵直着向前伸出的。但英国科学家最近对恐龙骨骼的最新分析显示,人们之前的认识可能是错的。他们认为,蜥脚类恐龙的头应该是高高扬起的,它们的脖子则像天鹅的脖子一样,是弯曲的。相关论文发表在《波兰古生物学报》(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
  • 由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态与进化实验室张树义教授与英国、爱尔兰学者联合课题组,大胆挑战“弱光环境促使动物视觉退化”的传统经典理论,提出了“感觉代偿”的感官进化新机制,揭示了蝙蝠的视觉世界。该研究成果5月26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在线发表。
  •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本科学家27日宣布,他们已经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可以复制人类疾病并且会发光的转基因灵长类动物。在一种基因的帮助下,他们让培育出的狨猴皮肤发出绿色萤光。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具有争议的成就。但日本科学家表示,这项成就能够让医学研究人员踏上一条令人兴奋的道路。
  • 近日,为探讨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VNV)分类地位,建立快速、灵敏的核酸诊断技术,在国家863课题“浅海生态养殖扇贝流行病控制技术”的资助下,水科院黄海所海水养殖生物疾病控制与分子病理学实验室首次完成了AVNV全基因组序列测定(GenBank: GQ153938),AVNV病毒基因组全长为210,993 bp,共编码123个潜在的开放阅读框。
  •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中央研究院”细胞与个体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严宏洋领导研究团队利用“听觉脑干反应电生理记录法”研究发现乌贼拥有宽广且灵敏的音频听觉,据称是全球首次成功测量头足类动物听觉,可应用改良渔民现有以灯色诱捕方法,改以声音诱捕。
  • 法国和马达加斯加的研究人员日前在马达加斯加西北部地区发现了一种已经灭绝的古原狐猴化石。
  • 新华网东京5月26日电(记者 钱铮)日本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与神经细胞增殖和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Sox21”与脱发也有关。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研制治疗脱发的药物。
  • 北京时间5月24日消息,据英国媒体报道,研究人员在亚南极海岸首次发现一只白色的南方象海豹。
  • 第77届世界动物卫生大会5月24日在巴黎拉开帷幕,此次会议正值甲型H1N1流感蔓延的特殊时期,虽然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一再表示这种疾病与动物疫情关系不大,但大会还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 美国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发现,哺乳动物很有可能像人类一样用道德规范约束它们的行为。
  • 加拿大研究人员22日说,大脑中一种关键蛋白质的变化可能是导致早老性痴呆症的主要原因,这一发现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早老性痴呆症带来新希望。
  • 美国研究人员证实,在全球传播的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源自猪群,是已知“杂种”病毒和另两种病毒基因杂交的结果。
  • 最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恶劣环境或反复无常气候中生存的鸟类不仅其鸣叫声更悦耳,而且这些鸟还拥有更为优秀的学习和求偶本领。
  • 钠-钾ATP酶是一种由ATP提供动力的离子泵,能为钠离子和钾离子在动物细胞的胞质膜上形成浓度梯度。钠离子被从细胞中输出,同时钾离子被输入细胞中,产生用于很多重要生物过程、如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的浓度梯度。
首页 上一页 420 421 422 423 424 下一页 尾页 共6850篇文章/共457页
栏目搜索: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