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动物模型“十五五”发展规划及国家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建设研讨会召开
5月11日至12日,正值“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时期,由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发起,聚焦疾病动物模型‘十五五’发展规划及国家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建设的专题研讨会在赣州召开。

图/疾病动物模型“十五五”发展规划研讨会留影
这场研讨会旨在为未来五年我国实验动物领域的高质量发展集思广益、擘画蓝图。会议召集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28位行业权威专家,开启了一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共谋勠力实现领跑跨越的集体行动。
凝聚共识
群策群力共绘蓝图
5月11日下午,研讨会首场专题重点围绕疾病动物模型“十五五”发展规划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科技领域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基础研究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我国亟须突破资源分散、标准缺失等瓶颈,构建统一高效的支撑体系,为“十五五”时期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持续有力支点,推动疾病动物模型实现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战略跃升,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基础。
会上,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李红良教授详细介绍了实验室建设与规划情况,强调要运用标准化资源库、数字化设施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疾病动物模型体系。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贺争鸣围绕规划制定背景进行了阐述说明。从政策背景、行业需求与规划框架等维度对“十五五”战略编制提出了系统思考,强调规划应紧扣国家战略导向,统筹多维需求。
与会专家围绕关键技术路径、标准化体系构建及平台协同机制等议题展开热烈交流,形成了多个务实建议,进一步明确了该领域在“十五五”时期的战略定位与目标导向。

图/疾病动物模型“十五五”发展规划研讨会

图/实验室执行主任、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李红良

图/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实验动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贺争鸣

图/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张鑫

图/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赖良学

图/中国科学院昆明灵长类研究中心副主任吕龙宝

图/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实验动物团队首席科学家陈洪岩

图/北京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常务副主任韦玉生

图/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

图/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主任孙永华

图/浙江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主任汪冽

图/厦门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副主任苏金华

图/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主任蔡卫斌

图/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主任王刚

图/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主任周智君

图/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周锡红

图/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员李成飞
5月12日上午,会议聚焦如何建设国家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李红良教授就前期筹建工作、平台布局、标准建设与技术储备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与会专家围绕工程研究中心筹建方案、资源库功能定位与共享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围绕助力构建资源可溯、服务可用、标准可循的国家级平台体系,对运行机制、技术平台、服务功能与监管路径等提出多项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锚定目标
从跟跑追赶到引领标准制定
“十四五”期间,我国在疾病动物模型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应用,使得精准构建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成为可能,为新药靶点的发现和验证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同时,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加速了疾病动物模型的筛选和优化过程,提高了新药研发的效率。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更为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标准化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了脑疾病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
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疾病动物模型领域仍存在一定差距。欧美国家依托近百年积累的实验动物资源和技术优势,牢牢把控着新药研发的“命脉”。美国实验动物资源共享体系覆盖全产业链,欧洲则通过多国协作抢占基因工程动物高地。
从科技自立自强维度看,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模型比较缺乏,虽然经过多年自我摸索和经验积累,取得了不小进步,但目前仍然存在资源分散、标准不一、数字化水平低、缺乏系统化整合与共享机制等问题,制约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李红良教授指出,迈入“十五五”关键阶段,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人工智能+”行动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数字化、标准化的模式动物体系为基础,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作为核心工具,全面提升资源整合与国际协同的战略效能,推动模式动物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支撑能力实现跃升。通过强化跨学科协同、优化政策引导、释放平台潜能,聚力打造机制解析、新药创制、医工融合等领域的原创策源地,努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形成引领优势,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坚实科研力量。

图/24年8月30日,李红良作为主办方代表在首届中国模式动物研发与应用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发言。会议得到了全国各省市25个实验动物学会的协办与支持,超过200位专家代表与会
图/24年12月,21位国际专家深度考察了模式动物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进展,给予高度评价

图/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张晓刚到访,对实验室在疾病动物模型标准化方面的工作提出建议
这一观点获得与会专家高度认同。大家一致认为,“十五五”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拓展全球视野,全面推动资源系统整合、设施智能升级、AI赋能模型优化、非人灵长类模型标准突破和国际协作机制建设,提升我国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与主导力。
肩负重任
建设世界领先的模式动物中心
此次会议的召开,正是为实现上述目标进一步凝聚共识、明晰路径。实验室肩负建设世界领先的模式动物工程研究中心这一核心任务,作为强链补链的关键支点,始终锚定目标、笃行不怠,已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图/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组建模式动物工程研究中心,为破解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卡脖子”困局打造了攻坚平台、提供了关键依托,对于助力建设生物医学工程一流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目前,中心已集聚国内外顶尖科研力量,拥有包括院士在内的专家团队19人、领域学者百余人、核心骨干逾200人。依托六大技术平台、七大功能区,建成2万平方米智能化科研空间,配备8000余台(套)先进设施设备,集成小鼠、大鼠、犬、猫、猴、猪等多个物种的模式动物品系逾5000种,构建了150余种高度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全病程的模型体系,并建成“百万级”样本规模的疾病动物模型资源库。

图/实验室模式动物中心影像平台

图/疾病动物模型资源库数据化管理平台
在创新研发方面,中心构建了数字化的动物影像学平台和高等级手术平台,拥有MRI、CT、DSA等先进影像设备和千级净化手术室群,能开展介入、腹腔镜、器官移植等复杂手术。在宠物诊疗新技术和大动物模型开发方面,实现了多项自主创新,形成了从小动物到大动物、从科研模型到临床应用的全链条转化路径。在基因工程动物研发方面,中心已建立资源量达10000多种的遗传工程动物模型资源库,构建起了系统完善的基因敲除、敲入及过表达技术体系,形成了“心肝宝贝”等特色疾病模型资源系列,可全面支撑新药研发与疾病机制研究。

图/工作人员进行疾病动物模型研发工作
如今,实验室模式动物工程研究中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模式动物供应基地之一,累计为国内5000余家科研单位提供超2万次疾病动物模型服务,为30余个海外研究机构提供模式动物、细胞、质粒等产品,为2000余家国内科研单位和企业提供产品功能验证服务,年服务课题数量超过3000项。
长夜跋涉曙光现,星火燎原正逢时。从“十四五”攻坚期的系统布局,到“十五五”开局前的战略谋篇,实验室又一次站在了关键节点,迎来了全新出发的重要契机。“实验室将始终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科技体制改革为驱动,在疾病动物模型这一交叉前沿领域持续探索、不断突破。”李红良教授说。
可以预见,有各级的关心支持,有各方的群策群力,“十五五”期间,我们完全有信心和决心在赣州建成世界领先的模式动物工程研究中心,推动我国疾病动物模型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直至领跑的跨越,在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版图中占据更为突出的位置,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