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科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多巴胺会导致果蝇“同性恋”

2012年12月14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生物帮 作者: 责任编辑:test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调质,它参与许多简单行为和复杂行为的调控。多巴胺系统对性行为的调控在哺乳动物中已得到广泛研究。最近中科院神经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升高多巴胺细胞中多巴胺水平可以诱发很强的雄性果蝇间的同性求偶行为。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神经科学杂志》上。

求偶行为对于动物物种的繁衍和其对环境的适应都是非常重要的。果蝇的求偶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六个步骤:雄蝇转向雌蝇,拍打,唱求偶歌,舔雌蝇尾端,试图交尾和交尾成功。虽然求偶行为通常发生在异性之间,但某些基因的突变和异位表达可以诱发雄性果蝇间的求偶行为。

二零零四年五月,郭爱克研究员带领其研究组,以果蝇为模式动物,研究多巴胺水平在帕金森病的神经基础中扮演的角色时,十分偶然地发现升高多巴胺细胞中多巴胺水平可以诱发很强的雄性果蝇间的同性求偶行为。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和药理学方法调控果蝇多巴胺细胞中多巴胺水平来研究多巴胺水平过高对果蝇雄性之间求偶行为的影响,并发现高水平多巴胺可以大幅度提高雄性果蝇同性间求偶的倾向,但并没有显著性地影响到对果蝇异性求偶行为、雄蝇自身的吸引性、短期自发运动活性及普遍的嗅觉和味觉感知。研究表明这种高多巴胺果蝇所表现的雄性同性求偶行为与其视觉和嗅觉系统对雄蝇的感知改变相关。他们的研究成果说明,多巴胺神经系统在调控果蝇雄雄求偶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这样的结果是否也适用于其它物种,多巴胺系统紊乱是怎样影响果蝇求偶行为的也仍然是未知问题,但是对果蝇雄雄求偶行为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和阐释果蝇性行为的精细调控机制。科学家普遍认为多巴胺,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共同参于人的许多认知和精神活动。但是,研究人员表示不应将在果蝇上的研究结果任意外延到其他动物物种。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