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基因修饰乳腺癌动物模型

2016年03月25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作者:刘恩岐 李亮平 师长宏 责任编辑:wlladmin
摘要:基因修饰乳腺癌动物模型

【造模机制】利用将致癌基因高表达的转基因技术或者抑癌基因敲除技术建立的乳腺癌动物模型,目前研究较多的转基因小鼠模型有: ERBB2(erythroblast leukemia viral oncogene homolog2)、MMTV(murine mammary tumor virus)-ERBB2、 MMTV-PyMT(polyoma middle T antigen)、MMTV- wnt-1转基因小鼠模型等。ERBB2基因编码 ERBB2蛋白,属于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家族,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在20%~60%人类原发性乳腺癌的病例中有扩增或过表达或者变异,导致异常活化,刺激细胞增殖、发育分化、迁移,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正相关。ERBB2转基因小鼠,主要是高表达ERBB基因同源(如ERBB2/ERBB2)或异源二聚体(如ERBB2/ERBB3),这种异常活化形式的致癌基因高表达在体内或乳腺组织,导致小鼠发生乳腺癌等肿瘤。或者利用鼠乳腺特异的启动子如MMTV长末端重复启动子定向表达癌基因,制备MMTV-ERBB2、MMTV-PyMT、MMTV-wnt-1乳腺癌小鼠模型。MMTV是导致小鼠乳腺肿瘤的重要病毒,在进行转基因动物模型时,并不是利用其致癌特性,而是利用其病毒组织特异启动子及增强子功能,介导癌基因ERBB2、PyMT、wnt-1在小鼠乳腺高表达而发生乳腺癌。除了致癌基因高表达的转基因小鼠模型外,还有抑癌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发生乳腺癌,常用的有:抑癌基因Tp53敲除小鼠、乳腺癌抑制基因(breast tumor suppressor gene,BRCA)敲除小鼠包括BRCA1和BRCA2敲除模型及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与p53联合缺陷动物模型等。P53是经典的抑癌基因,敲除后纯合子动物很快发生多系统肿瘤(包括乳腺癌),先已经建立乳腺 p53基因敲除小鼠,其肿瘤发生多集中在乳腺。研究乳腺癌发病也使用抑癌基因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与p53基因杂合突变的联合突变小鼠如BRCA乳腺组织敲除与p53联合突变、E-cadherin乳腺敲除p53联合突变小鼠,发生乳腺癌,乳腺BRCA基因敲除小鼠也会发生乳腺癌。

【模型特点】ERBB2转基因小鼠乳腺癌高发,但其他系统也会发生肿瘤,且动物发生肿瘤时间一致性较差,现在使用较少。用MMTV乳腺特异表达癌基因的转基因乳腺癌模型较多用,尤其是 MMTV-PyMT转基因乳腺癌模型小鼠,该模型动物第8周开始发病,第14周达到晚期乳腺癌的水平,

表现出与人类乳腺癌较为相似的病理改变,也是目前研究乳腺癌发病机制的理想模型。

【模型的评估和应用】转基因乳腺癌小鼠模型主要用于其发病原因、机制等研究,也可用于靶点药物疗效评价实验,在选用合适模型时主要考虑研究目的、与临床发病的相关性、是否容易获得等因素。

ERBB2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与预后相关,并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ERBB2转基因小鼠乳腺癌模型在ERBB2阳性乳腺癌的研究领域中意义重大,它不仅明确了ERBB2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并被用于信号通路以及ERBB2阳性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ERBB2转基因小鼠乳腺癌模型不断更新了乳腺癌的治疗手段和思路,为新药开发提供研究平台。利用MMTV增强子的作用建立的乳腺癌动物模型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研究中,MMTV- Wnt-1转基因小鼠发病率稳定,便于观察乳腺肿瘤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也能帮助我们研究肿瘤的分子学机制,MMTV-Wnt-1转基因小鼠是抗乳腺癌药物研究和筛选的良好的动物模型。MMTV-PyMT转基因小鼠利于观察乳腺癌在小鼠不同周龄的发展情况。MMTV-ERBB2转基因小鼠是由小鼠活化的 ERBB2基因,以小鼠乳腺癌肿瘤病毒为载体,转基因形成的乳腺癌动物模型,是目前国际上作为乳腺癌病因学、预防研究的理想模型。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