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自发突变肥胖动物模型

2016年04月05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作者:刘恩岐 李亮平 师长宏 责任编辑:wlladmin
摘要:自发突变肥胖动物模型

 1.KK-Ay小鼠肥胖模型

【造模机制】是Ay在KK小鼠品系基础上,发生Agouti(A)基因突变导致的一个小鼠品系。Ay基因在KK小鼠体内广泛表达,Ay蛋白被认为是黑皮质素4受体(melanocortin 4 receptor)的拮抗剂,因此可以抑制黑素细胞刺激激素信号,从而影响能量平衡调节。

【模型特点】KK-Ay小鼠在2月龄时,体重可以达到45g左右,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中度肥胖的模型,当小鼠达到4~5月龄时,体重基本上稳定在50~60g左右,其中脂肪组织占总体重的33%左右。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此小鼠品系会伴有糖尿病。

【模型评估和应用范围】KK-Ay小鼠的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人类相似,广泛应用于药物的非临床研究。

2.C57BL/6J背景下的ob/ob和db/db小鼠肥胖模型

【造模机制】ob/ob小鼠(ob/ob mouse)是因为 leptin基因点突变导致leptin信号通路障碍,从而体内不能产生leptin所致。此小鼠于1949年在美国 Jackson实验室被发现,然后回交到C57BL/6J背景。 db/db小鼠(db/db mouse)是因为leptin受体基因点突变导致leptin信号通路障碍,从而导致的肥胖模型,目前使用最多的是C57BL/6J背景品系的ob/ob和db/db小鼠。

【模型特点】ob/ob小鼠和db/db小鼠出生后4周即可看出肥胖的表型,8周龄表现出明显的肥胖。需要注意的是,C57BL/6J背景下的ob/ob小鼠会在14~16周龄左右表现出短暂的糖尿病表型。 C57BL/6J背景下的db/db小鼠也有类似的特点。

【模型评估和应用范围】ob/ob小鼠应用广泛,是目前常用的肥胖或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品系是和ob/ob小鼠品系有很多类似之处,但是不同背景下的表型不一致,要根据实验目的选择。

3.Zucker大鼠肥胖模型

【造模机制】是Zucker在1961年发现的fatty基因(f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突变导致的肥胖模型。由于leptin受体功能的缺失,fa/fa纯合将导致肥胖的发生。

【模型特点】Zucker肥胖大鼠(Zucker obese rat)在早期就表现出食欲旺盛,能量消耗减少,进而表现出明显的肥胖模型。脂质优先沉积在脂肪组织中,在Zueker大鼠14周龄的时候,脂肪重量为体重的40%。

【模型评估和应用范围】Zucker大鼠由于肥胖是产生胰岛素抵抗,但是血糖水平依然是正常的,并没有发展成明显的糖尿病模型。这一点和人类肥胖很相似,都表现出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但不是糖尿病。因此,Zucker大鼠被认为是肥胖等代谢疾病较为适合的模型。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