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足、大鼠后肢冻伤模型
1.造模材料 动物:新西兰大耳白家兔,体重2.5~3.0kg,雌雄各半,Wistar大鼠,体重230~270g于实验室(室温18~25℃)适应一周后开始实验。全自动冷冻机。循环式自动控温(±1℃)全自动冷冻机,电子显微镜。药物:70%乙醇,95%乙醇。
2.造模方法
(1)冻伤前将兔右后足充分剪毛,在平第四趾骨粗隆处画一浸冻线,用70%乙醇局部消毒,在掌面由浸冻线中点上方插入装有热电偶针头,沿皮下行至Ⅱ、Ⅲ趾关节交界处。将兔足浸于冷冻液中(95%乙醇),液面平浸冻线。Ⅰ~Ⅲ度冻伤分别在-10℃中浸冻8、10、15min,Ⅳ度冻伤在-20℃中浸冻时间为:当组织温度降至-5℃时再继续浸冻10min。浸冻后在25℃室温下自然复温,用无菌纱布包扎。
于冻伤后12、24、48、72h分别活取病理组织,取未冻伤侧作为自身正常对照。取材部位为动物冻足中心、足底中部的皮肤和肌肉,常规电镜制样,CH10型透射电镜观察。
(2)大鼠乙醚麻醉后将双后肢置于-20℃的95%乙醇循环冷冻槽中致组织冻结10min,立即在20℃水中复温至接近水温取出。
3.造模后病理变化 兔足Ⅰ~Ⅳ度冻伤后不同时间皮肤的超微结构的变化:在轻度冻伤(Ⅰ~Ⅱ度)中,可见到早期12~24h时,间质水肿较明显,原纤维细胞变长。到48~72h时,少数上皮间质变性,部分上皮细胞有退行性变。偶见原纤维细胞内的线粒体个别区有空化;在重度冻伤(Ⅲ~Ⅳ度)中,随着冻伤后时间的延长,其超微结构改变也加重。12~24h时,上皮细胞开始有不规则的排列,间质水肿,线粒体大小分布有不一致的地方。48~72h时,上皮细胞排列紊乱,仅见细胞轮廓,细胞器极少,有少量线粒体,线粒体大片空化。轻度冻伤与重度冻伤比较其改变有明显差异。
兔足Ⅰ~Ⅳ度冻伤后不同时间肌肉的超微结构的变化:在轻度(Ⅰ~Ⅱ度)冻伤中,12~24h时,肌纤维间有水肿,但Z线、H带清楚,肌膜完整,接近正常图像;48~72h时,肌间水肿明显,有的肌束有退行性改变,个别肌束的Z线、H带不清,偶见线粒体空化、肌丝紊乱。在重度冻伤(Ⅲ~Ⅳ度)中,12~24h时肌肉超微结构稍有改变,肌纤维束排列基本整齐,肌间水肿,Z线、H带部分区域结构不清,线粒体偶见空化;48~72h时,肌肉的超微结构改变明显,肌纤维束排列紊乱、断裂,Z线、H带结构不清,线粒体空化。重度冻伤比轻度冻伤改变明显。
- 大鼠脑、胫前肌冻伤模型
- 兔冻伤模型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