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团体标准《实验动物 斑马鱼胚胎期管理指南》(T/CALAS 153-2025)标准解读
2025年07月07日
浏览量:
次
评论(0)
来源:中国斑马鱼信息中心
作者:中国斑马鱼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lascn
摘要:2025年,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负责起草,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归口的《实验动物斑马鱼胚胎期管理指南》T/CALAS 153-2025正式发布。该标准适用于斑马鱼胚胎期的各项管理,可用于科研、教学、生产、检验检测以及其他应用领域。同时,规定了斑马鱼胚胎获取、胚胎消毒、胚胎培养、胚胎包装运输和胚胎处置等内容。
2025年,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负责起草,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归口的《实验动物斑马鱼胚胎期管理指南》T/CALAS 153-2025正式发布。
该标准适用于斑马鱼胚胎期的各项管理,可用于科研、教学、生产、检验检测以及其他应用领域。同时,规定了斑马鱼胚胎获取、胚胎消毒、胚胎培养、胚胎包装运输和胚胎处置等内容。

01 标准编写背景
斑马鱼因性成熟周期短、繁殖可控、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胎透明、管理方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环境科学、水产科学等研究领域,是国际上应用范围最广的实验鱼类。我国斑马鱼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飞速,研究体量全球占比自2020年起连续五年全球第一,是名副其实的斑马鱼研究大国。斑马鱼胚胎期,也是发育进程中,变化最迅速、对环境最敏感、死亡率也较高的阶段。因此,斑马鱼胚胎期的培养环境、卫生管理和实验操作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后续幼鱼、成鱼的养殖极为重要。国际范围目前都缺少对于斑马鱼胚胎期管理的操作规范。美国俄勒冈大学出版的《The Zebrafish Book》一书中仅有斑马鱼胚胎收集及养殖用水的相关介绍;国内2020年《实验动物实验鱼质量控制》(GB∕T 39649—2020)也仅对5天以上的斑马鱼幼鱼及成鱼的养殖进行了说明,缺乏对0~4dpf胚胎期的管理规范和要求。因此,开展实验斑马鱼胚胎期管理指南对于提高胚胎的存活率,保障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非常重要。斑马鱼胚胎期 embryo stage of zebrafish,指由受精发生起,至出现主动摄食行为止的发育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胚胎由卵黄提供营养,无需喂养。在实验室标准培养条件下,斑马鱼胚胎期一般为0~96hpf(受精后小时数,hours post fertilization),即0~4dpf(受精后天数,days post fertilization)。斑马鱼胚胎zebrafish embryo,斑马鱼雄鱼精子与雌鱼卵子结合,完成整个受精过程,形成受精卵,继而发育为斑马鱼胚胎。斑马鱼的胚胎可以通过体外受精、冻存精子复苏后受精、孤雌生殖或核移植获得,也可以自然交配产卵获得。其中自然产卵结束后,应及时使用滤网或吸管收集配种缸内的鱼卵。收集到的鱼卵需采用胚胎培养用水对鱼卵进行清洗,移走粪便、死卵等杂质,并在28.5⁰C标准培养温度下培养。待胚胎受精后3至6小时(3~6hpf)内完成受精胚胎的分拣,培养于胚胎培养用水中。斑马鱼胚胎表面消毒可以有效减少或消除产卵期间可能从母鱼中释放的病原体,故分选出来的胚胎,如在胚胎期结束后将继续养殖,则应进行胚胎表明消毒,以减少病害。消毒方法为:30ppm的次氯酸钠消毒10分钟,清水洗涤干净。消毒操作应在胚胎卵壳完整,且受精后6至24小时(6~24hpf)内进行。胚胎的培养环境方面只涉及到对温度的控制。胚胎培养宜在28.5⁰C恒温培养箱内进行。胚胎的培养水方面,为保证胚胎有较高的存活率,我们推荐将0.5×E2培养液(E2 medium)、胚胎培养液(embryo medium)、以及1×E3培养液这三种溶液均作为胚胎培养用水的规范性培养液。胚胎在培养过程中,应每日换水,及时移除培养皿内的卵壳。胚胎培养用水中可加入终浓度为0.5mg/L的亚甲基蓝以防止真菌生长,但用于功效评价和检验检测实验的胚胎应谨慎使用亚甲基蓝溶液。胚胎培养密度宜低于100枚/50mL水。因小于1dpf的胚胎较脆弱,不宜剧烈晃动,而胚胎在4dpf后进入幼苗阶段,逐渐出现觅食行为,需要尽早开始饲养,其间运输容易造成死亡。因此,我们推荐的胚胎运输的日龄应在受精后1至4天(1~4dpf)。胚胎运输过程应在适宜温度下进行,且应保持合适的密度、氧气,合理选择运输容器及外包装,提前安排运输行程等。受精后4天(4hpf)的胚胎,如需继续饲养,应在显微镜下观察其鱼鳔发育情况。若鱼鳔充气后即可进入幼苗期,幼苗期的斑马鱼开始需投喂饲料,进行饲养;可能因发育滞迟、发育畸形、实验完成无需继续培养而不继续饲养的胚胎,则应妥善处理,不应被直接丢弃入自然环境。
03 总结
本标准的实施将推动不同地区、不同系统实验室所使用的斑马鱼胚胎质量稳定,存活率提高,增加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提高检测数据的认可度;从而推进斑马鱼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为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成果转化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