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推荐或发布相关实验技术、实验攻略、实验经验分享等。
诱发型前列腺癌
2016年03月29日
来源:《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作者:刘恩岐 李亮平 师长宏
责任编辑:wlladmin
摘要:诱发型前列腺癌
【造模机制】化学致癌剂DMAB分别与长效丙酸睾酮(testosterone propionate,TP)联合诱导的前列腺癌模型发病率较高,癌肿起源于背侧叶、中叶,与人前列腺癌有同源性。
【造模方法】
1.6周龄F344雄性大鼠,DMAB,TP。
2.大鼠隔周皮下注射一次DMAB 50mg/kg,共20周。同时皮下包埋含有40mg TP的硅胶管,共60周,每6周换管一次。
3.模型检测 ①血液中雄激素水平及酸性磷酸酶活性:用于研究睾酮对前列腺癌产生的作用及前列腺癌的检测指标;②尸体解剖:仔细检查骨、肺、肝等处有无转移灶,前列腺各叶内肿瘤发生情况;③部分大鼠可能产生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有时可致大鼠死亡,解剖时要注意前列腺各叶内肿瘤的发生情况;④石蜡包埋、病理切片检查各叶内前列腺及其他脏器可疑病灶。
【模型特点】癌肿起源于背侧叶、中叶,与人前列腺癌有同源性,也具有通过血道、淋巴道转移及血清酸性磷酸酶升高等特点,且病理过程与组织分化特点与人相似,因而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诱发性动物模型。
【模型评估和应用】将原发的大鼠激素前列腺癌组织种植到裸鼠背部皮下。建立了种植性前列腺癌动物模型。建立的种植肿瘤生长迅速、具有较高转移能力,尤其是易发生肺转移。该肿瘤制作时间短,易于观察,可用于前列腺癌浸润、转移和激素依赖性的研究。
上一篇:子宫内膜癌动物模型[ 03-28 ]
下一篇:裸鼠前列腺癌转移模型[ 0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