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鼠生物学特性
(一)一般特性 地鼠为杂食性动物,食性广泛,有储存食物的习性,可将食物储存在颊囊内。
昼伏夜动,晚8:00~11:00最为活跃。运动时腹部着地,不敏捷,易捕捉,但受惊或被激怒时会咬人。牙齿十分坚硬,能把木头、稻草、纸和布等物品咬碎做成巢穴,也可咬断细铁丝。兴奋时可发出金属性音响,地鼠好斗,雌性比雄性更凶,因此雄性常被雌性咬伤。地鼠易熟睡,熟睡时全身肌肉松弛,不易弄醒。
(二)解剖学特点 头骨较长,门齿孔小,臼齿呈三棱形,齿式为2(门1/1,犬0/0,前臼0/0,臼齿3/3)=16,门齿能终生生长,脊椎为43~44节,其中颈椎7,胸椎13,腰椎6,荐椎4,尾椎13~14。
口腔内两侧各有一个颊囊,深为3.5~4.5cm,直径2~3cm,一直延伸到耳后颈部,由一层薄而透明的肌膜构成,容量可达10cm3。颊囊缺少腺体和完整的淋巴通路,因此对外来组织不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可用于异体移植。
肺有五叶,右肺四叶,左肺一叶。胃可分为前胃和腺胃。
(三)生理学特点
1.繁殖特性 性成熟一般30日龄,性周期4~5日,妊娠期平均15.5日,是妊娠期最短的哺乳类实验动物。哺乳期21日,平均窝产仔6~8只。为全年发情动物,有产后发情特点。生育期从6~8周起可延续到15月龄,每年可产7~8胎。地鼠雄性比雌性腺体发育完全。臀髋部有一种腺体,当地鼠处于性兴奋状态时,分泌物会使局部皮肤湿润。
2.生长发育 新生金黄地鼠体颈部短,体躯大,四肢也短,前足四趾,后重约2g,全身无毛,眼、耳紧闭,约5日后耳张开,15日睁眼。生长发育很快,两个多月的成年金黄地鼠,体重可达80~100g,以后,雌、雄就产生差异。4周后雌鼠体重超过雄性,雌鼠最大可达180g(平均140g),雄鼠最大可达160g(平均130g),而成年中国地鼠雄鼠大。金黄地鼠8周龄体重雄性90~125g,雌性95~140g,12周龄的中国地鼠与8周龄小鼠大小大体相同。寿命一般2~3年。地鼠的尾巴短。金黄地鼠尾长约1.7~2.2cm;中国地鼠尾长1.3cm,足五趾。雌鼠乳房数:中国地鼠4对,金黄地鼠7~8对。中国地鼠的尾根突出、与地面接触,睾丸也比较大,成熟的中国地鼠的睾丸下降到阴囊内,阴囊长约1.3cm,从阴囊到阴茎之间为2.5~3cm。中国地鼠无胆囊,胆总管直接开口于十二指肠,大肠相对较短。金黄地鼠的大肠长度与体长比值比中国地鼠大1倍。睾丸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