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实验方法

树鼩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的建立及行为学评价

2019年11月19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神经疾病动物模型制备理论与技术》 作者:王延华 李力燕 李利华 主编 责任编辑:yjcadmin

一、实验目的

建立一种树鼩脊髓全横断损伤(SCT)模型及后肢运动功能缺损评价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采用T7左侧半横断+T10右侧半横断的方法,完全切断上行及下行神经纤维传导束,达到类似于同一节段脊髓全横断损伤。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所需设备  全自动消毒锅、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2.所需试剂  水合氯醛粉,0.9%氯化钠溶液,医用碘伏消毒液。

3.试剂配制  3.6%水合氯醛溶液:称取3.6g的水合氯醛粉溶解于100ml灭菌的0.9%氯化钠溶液中,混匀即可。室温保存。

4.实验动物  雌性树鼩,体重(110±10)g。

(二)实验具体方法和操作步骤

1.T7左侧半横断+T10右侧半横断SCT模型制备

(1)麻醉:以3.6%水合氯醛腹腔注射(1ml/100g)进行麻醉。

(2)备皮:麻醉起效后用电动剃毛刀剃除树鼩胸背部毛发,胶带固定四肢于方形木板上。

(3)消毒铺巾:医用碘伏消毒液常规消毒胸背部皮肤,铺无菌孔巾。

(4)树鼩脊髓解剖结构和大小鼠类似,树鼩的T9~T11节段脊椎棘突较其他椎体棘突增生肥大明显,并且距离接近,向后背部突出。第8胸椎对应T10节段,以此计算相应节段。实验中我们经常以树鼩背部脊柱明显的凸起作为对照点(神经节段T10对应的棘突)进行定位。此外,也可以从第13根肋骨往上数至第10根肋骨,其对应的棘突即为T10对应的棘突。

(5)用3.6%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树鼩(1ml/100g),俯卧位固定,常规备皮,消毒铺巾,以T8、T9为中心,取一背部正中切口,长1~1.5cm,逐层分离筋膜、肌肉,暴露T8~T10(第6~8胸椎)节段脊椎棘突,钝性分离T8~T10节段脊椎椎骨上的肌肉,咬骨钳咬除T8~T10节段棘突及椎板,暴露T10脊髓。

(6)双侧脊髓半横断损伤:用尖刀沿脊髓后正中沟垂直刺下抵达椎管前壁,再沿椎管前壁划向左侧,切断T7左侧半脊髓;同法切断T10右侧半脊髓。

(7)关闭切口:依次缝合深筋膜和皮肤,关闭切口。

(8)术后护理:术后腹腔注射青霉素20万U/0.2ml预防感染,每天一次,连续3d。人工挤尿护理每天早、中、晚各一次。分笼饲养,定时给水、喂食,自然光照,通风。

2.行为学评价  采用BBB(the Basso Beattie 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共21级)分别于损伤后1d、3d、5d、7d、9d、11d、13d、15d、17d、19d、21d、23d、25d、27d、29d、31d对T8脊髓左侧半横断后左侧下肢运动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定,评分时将动物置于无障碍物的面积足够大的平台上。观察其后肢的行走及肢体活动5min(见表2-1)。

(三)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树鼩T7~T10脊髓双侧半横断,暴露脊髓的范围比较大,应充分咬除T7~T10对应的棘突和椎板,以方便切断脊髓操作。在暴露脊髓过程中也需要特别小心和仔细,以免在横断前损伤硬脊膜和脊髓。

(2)树鼩体型较小,皮肤菲薄,损伤术后抵抗力差,术后饲养笼底部垫一层木屑,起到保暖及预防压疮的作用。

四、获得的实验结果

(1)树鼩T7左侧半横断+T10右侧半横断损伤术后第1天,下肢运动功能BBB评分为(0.30+0.33)分,n=5;损伤术后15d,BBB评分为(8.10±2.85)分,n=5;损伤术后31d, BBB评分为(11.63±0.60)分,n=5。

(2)术后发现下肢脚掌被咬伤比例为19.23%,n=26,其中有2例—侧膝关节处骨质被咬断。

五、结果分析

(1)采用本方法可有效制备出树鼩T7左侧半横断+T10右侧半横断(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

(2)树鼩脊髓全横断损伤后可能会由于下肢痛觉敏感导致自残咬伤下肢脚掌。

六、经验与体会

(1)树鼩体型较小,皮肤菲薄,损伤术后保暖及预防压疮显得尤为重要,措施得当可有效降低术后动物死亡率。

(2)树鼩脊髓损伤术后保持饲养间良好的通风及保暖,保持室内一定的湿度(40%~60%),按时人工挤尿,保持笼舍卫生,可有效提高动物的存活率。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