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综合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新闻/综合资讯
  • β-arrestins是一个蛋白质家族,对于调节讯息传导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哺乳动物细胞中,β-Arrestins在神经系统和淋巴系统中分布最多,呈现出广泛表达的特征。它们主要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GPCR)信号的负调节因子,在受体脱敏、受体内吞、蛋白酶体途径降解、细胞凋亡以及多种细胞信号转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在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流行时期,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在院生物局部署的甲型H1N1应急项目和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的支持下,积极加入卫生部防控甲型H1N1流感联盟,组成了由李天宪、寇铮、陈建军、严兵、陈则等研究人员组成的攻关团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科研攻关工作:
  •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发现臭虫必须与一种寄生细菌共生,才能正常生长和繁殖。这项成果将帮助人们防治臭虫。
  • 癌症进展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原发肿瘤不断转移的过程,而美国科学家的最新一项研究发现,循环肿瘤细胞,即脱离了原发肿瘤而传播到身体其他部位的癌细胞,能够返回其原发肿瘤并继续发展,从而增强肿瘤生长。这一过程称为“自激注入”(self-seeding)。研究人员称这一发现有助于新的靶向性癌症治疗方法的开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12月25日的《细胞…
  • 此前研究表明,昆虫大多靠触角等器官凭“感觉”行走或飞行,依靠视觉引导行走对于脑部较小的昆虫来说似乎过于高级。一项新研究发现,蝗虫并不是靠“感觉”走路,而是依靠“视觉”精确定位自己的每一步,这表明人类可能低估了蝗虫的视觉导向系统
  • “嗨!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参加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夏令营……”在“小导游”热情的解说中,福建小鳔鮈、台湾缨口鳅等珍稀动植物的虚拟动画和音视频,把参观者带入了武夷山精彩神秘的生物世界里。
  • 12月25日,在青海大学医学院新闻发布会上,藏羚羊基因组测序项目负责人、青海大学副校长、亚太高原医学会主席格日力教授宣布:“世界首部高原濒危物种——藏羚羊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
  • 法国科学家在变形虫体内发现一种巨型病毒新类型,它的基因库里包括来自其他物种的遗传物质。法国艾克斯·马赛第二大学传染和新出现热带病毒研究系主任迪德尔·拉奥尔特说,这种病毒“是一种全新类型”。
  • 新一期英国《生物学通讯》杂志报告说,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口中还残存有昆虫痕迹的古爬行动物化石。
  • 由饱受争议的韩国科学家黄禹锡领导的Sooam生物技术研究基金会24日说,这一机构已几近完成克隆一只屡建奇功的嗅爆犬。
  • 学习和记忆形成被认为与脑回路的结构变化相关。
  • 据《每日邮报》报道,这条4岁大的大丹犬“乔治”站高近43英寸(约合109厘米),重245磅(约合110公斤),有望获得“世界最高狗”的称号。
  •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可能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中华龙鸟可能用毒液控制它们的猎物。中华龙鸟是一种似鸟的恐龙,和其他似鸟的猛禽同属于伶盗龙。
  • 近日,长春国家实验动物中心挂牌暨新址落成典礼在吉林大学农学部举行。它将成为实验动物生产的一个公共服务平台。
  • 12月18日,农业部畜牧业司在北京召开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畜牧业项目工作交流会。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畜牧业司、草原监理中心,全国畜牧总站等单位负责同志及相关科研教学单位的科研人员共80多人参加该会议。
首页 上一页 393 394 395 396 397 下一页 尾页 共6851篇文章/共457页
栏目搜索: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