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科普园地

  •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对于很多人来说,它并不陌生。众所周知,帕金森病高发群体是老年人,然而近年来却有不少传闻称:“一些年龄低于 20 岁的年轻人,也会患上‘青少年帕金森氏征’”,另外,“帕金森病是遗传病 ”“ 帕金森病是不治之症 ”“手抖就是帕金森病 ”等说法也是广为流传……
  • 4月8日记者获悉,中山大学、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与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合作,揭示了不同生境下蚊虫病毒的多样性、传播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地理谱系特征,在多维尺度上为研究蚊虫病毒组提供了重要新见解。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生态与演化》上。
  • 一项对猴子的研究表明,除了调节运动,小脑在基于奖励的学习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雄性猴子后外侧小脑的可逆性失活阻碍了新的视觉运动关联的学习,但对运动参数或同一任务的熟练表现没有影响。
  • 科学家研究脊髓发育时意外发现,关闭小鼠胚胎一个关键基因会导致长出额外的腿,该基因原本用于控制前后肢及生殖器的发育方向。这项研究将为理解发育异常疾病提供新思路。
  • “全身甚至脸上随时随地出现大片的红肿、瘙痒,感觉自己生活得已经非常仔细了,每天打扫卫生,衣物勤洗勤换,不知道为什么还会过敏,而且越来越严重。”每到春天,家住马鞍山市的张女士就苦不堪言。
  • 科学家们发现了伤口愈合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该步骤在糖尿病和衰老等疾病中会失效,导致全球每年治疗愈合不良的伤口的医疗成本超过2500亿美元。重要的是,这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揭示了一种参与组织愈合的分子,当注射到动物模型中时,会导致伤口愈合的急剧加速,速度提高2.5倍,肌肉再生速度提高1.6倍。
  •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生物学家领导的跨学科小组最近发表了一项史无前例的研究:调查了18种灵长类动物的基因表达与大脑进化之间的联系。研究成果发表在《eLife》杂志上。
  • 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与JLP Health和其他机构合作,已经确定了蜱传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是如何进入我们的细胞的。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微生物学》杂志上,是开发对抗这种致命疾病的药物的重要一步。
  • 最近,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没有DNA损伤和脑部炎症,就无法形成长期记忆。这一令人惊讶的发现2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 加拿大和美国的科学家们发现了埃博拉病毒在人体内复制的一种新方式。埃博拉病毒主要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人们,通常具有很高的致死率。通过研究病毒与一种名为泛素的人类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还发现了新药物的潜在靶点,以预防该疾病。
首页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尾页 共3433篇文章/共344页
栏目搜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