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科普园地

  • 随着夏季的到来,人们穿着普遍比较清凉,狗狗也比较活跃。在我国,每年都会有狂犬病死亡病例的报道,而造成大多数病例死亡原因都是对狂犬病认识不清,麻痹大意,觉得被犬舔舐没有什么大不了,受犬伤没有什么可怕的,从而没有及时去医疗机构处理伤口和接种疫苗,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痛果。下面就跟大家一起“识狂犬病毒,过…
  • 激活Aldh1a2基因,小鼠耳廓实现再生壁虎断尾重生,蝾螈大脑自愈……人类常感叹为什么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多数哺乳动物没有这样的“超能力”。近日,北京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基于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和高通量测序平台DNBSEQ-Tx系列,首次发现视黄酸合成限速酶Aldh1a2基因表达不足导致的视黄酸合成不足是小鼠耳廓再生失败的核心机制。…
  • 猫立克次体是一种微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细菌,属于立克次体属。这个神秘的微生物直径仅有0.3-1.0微米,比大多数细菌都要小,只能在宿主细胞内生存和繁殖。广泛分布全球,并越来越多的报道证实人类会感染猫立克次体。
  • 本研究通过超高场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首次在清醒狨猴模型中系统描绘了声音选择性脑区(Vp/Vm/Va/pgACC)的功能组织特征,并采用表征相似性分析(RSA)揭示了其对同种叫声的特异性编码机制。研究人员通过跨物种比较发现,前颞叶声音区(Va)在狨猴、猕猴和人类中均表现出对同种声音的类别化表征,支持灵长类声音处理的进…
  •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22日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
  • 研究发现,训练有素的狗狗能通过嗅觉检测帕金森病,准确率高达80%,为非侵入式早期诊断开辟新可能。
  • 编者按 当神经元在疾病与损伤中陷入沉默,当传统治疗手段在复杂的神经系统中屡屡碰壁,人类却从未停止对治愈的渴望。目前,神经科学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其中不仅包括实验室的奇迹,也有走向临床的曙光,这些成果正合力拨开医学的迷雾。为此,本报推出神经科学研究新突破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 对拉丁美洲的农民来说,吸血蝙蝠确实没有辜负它们“黑暗”的名声。它们的啃咬使奶牛变得虚弱,并导致感染。最糟糕的是,它们有时携带的狂犬病病毒会杀死牲畜,偶尔还会感染人类。现在,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创新方法来给蝙蝠接种疫苗——利用它们相互梳理的特殊喜好。
  • 这项研究的亮点在于,其不仅揭示了YB328这种“英雄菌”在增强免疫治疗效果中的关键作用,还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 该综述系统性描述了可用来表征干细胞衰老的五个关键标志——1)静息深度,2)自我更新倾向,3)子代细胞命运,4)再生修复能力,5)群体异质性。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3429篇文章/共343页
栏目搜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