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科普园地

  • 基础科学研究所(IBS)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以前未知的酶SIRT2,它在阿尔茨海默病(AD)相关的记忆丧失中起着关键作用。
  • 据《自然》报道,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日前正式批准了首个测试基因编辑猪肝脏能否安全用于治疗器官衰竭患者的试验。作为试验的一部分,那些因不符合条件而无法接受人体器官移植的严重肝功能衰竭患者,将暂时连接到一个外源猪肝脏,这个猪肝脏将过滤他们的血液。
  •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一个由123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成功对6种猿类——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婆罗洲猩猩、苏门答腊猩猩和合趾猿的完整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这一成果作为遗传学领域的里程碑,不仅有利于科学家了解人类与其他猿类的差异,还有助于开展猿类保护工作。相关论文发表在9日《自然》杂志上。
  • 基于大脑皮层网络的机器智能(MICrONS)项目,美国科学家利用新开发的人工智能工具,从小鼠大脑中仅1立方毫米(约相当于一粒芝麻大小)的空间里,追踪了约84000个神经元、5亿个突触和6公里长的神经元连接。相关系列研究成果4月10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和《自然—方法》。
  • 早产是威胁五岁以下儿童健康的首要难题,长久以来因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而困扰着医学界。其背后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医学界对正常分娩的启动机制了解尚浅。
  • 一篇新的研究论文发表在2025年3月18日的Aging杂志上,第17卷第3期,题为“成骨细胞谱系细胞的线粒体氧化应激或自噬减少不足以模拟衰老对骨机械反应性的有害影响。”
  • 倭黑猩猩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将叫声组合起来,形成独特的短语。这表明这种语法在进化上比人们之前认为的古老得多。相关研究成果4月3日发表于《科学》。
  • 将 Juk 系统与现有抗菌策略结合,未来或可打造针对超级细菌的“定向精准打击系统”,为解决当前的抗生素耐药危机带来新思路。
  • 麦克马斯特大学一个由著名研究员Gerry Wright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强有力的候选者,它可以挑战地球上一些最耐药的细菌。
  • 近日发表在《光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日本早稻田大学、神户大学和大阪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利用太赫兹成像技术以微米级分辨率清晰呈现小鼠耳蜗内部三维结构。这项“透视”耳蜗的新技术为听力损失等耳部疾病的无创诊断开辟了全新路径。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共3430篇文章/共343页
栏目搜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