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港澳实验动物共享服务与技术创新联盟专题平台
-
相对于过去常用的肿瘤细胞接种和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基因修饰小鼠(GEM)模型是建立在天然完整免疫条件下的原发(de novo)肿瘤,因此,作为肿瘤学研究的工具, GEM模型更能模拟人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和分子学特征,表现…
-
近年,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动物实验中心周永华博士带领研究团队开展了大量的实验雪貂的研究,包括雪貂生理生化特征、雪貂的种群净化、寄生虫和微生物的质量控制以及雪貂疾病动物模型方面的应用研究等,已取得…
-
近年来,CRISPR这项基因编辑技术在短短几年内成为生物学领域的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并迅速应用于各大实验室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发表了大量学术文章和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在本专题中,赛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科学…
-
埃博拉(Ebola virus)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
-
《树鼩饲养繁殖种群建立及其在HCV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获得2012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树鼩实验动物化种群建立及应用>>获2014年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
小鼠手术疾病模型系列课程
-
肠道微生物:你必须了解的国自然研究热点
-
2022-02-14冷链传播疫情怎么防?这些“杀手锏”不要忘过去一年多来,我国部分地区曾先后报道新冠病毒通过冷链传播,引发疫情的情况。新冠病毒在物品上能存活多长时间?如何防止疫情通过冷链传播?
-
2022-02-14新冠病毒长期影响心血管健康研究人员对美国1100多万名退伍军人的健康记录进行分析后发现,与那些没有患新冠肺炎的人相比,1年前患新冠肺炎的退伍军人患20种不同心脏和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幅增加。
-
2022-02-10如何做好返程防疫工作?最新回应来了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 题:春节期间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如何?如何做好春运返程防疫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给出最新回应。
-
2022-01-27港中大研究:新冠长期后遗症与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关中新社香港1月26日电 (记者 韩星童)新冠肺炎引致的长期综合后遗症,又称“长新冠”,指病人在感染新冠病毒数周至数月后出现的并发症或持续症状。香港中文大学(中大)26日公布,中大医学院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新冠病人的肠道细菌失衡和出现“长新冠”的风险息息相关。
-
2022-01-26新闻分析:奥密克戎毒株能否“终结”新冠大流行正在肆虐的奥密克戎毒株能否成为“终结”新冠大流行的变异毒株,仍存争议。多位流行病与公共卫生领域权威专家强调,只有全球聚力、携手跨越免疫鸿沟,人类才会尽快走出疫情阴霾。
-
2022-01-24对刺突蛋白进行分子层面分析:奥密克戎感染人类细胞的细节揭示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0日报道,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在接近原子分辨率下,首次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种的刺突蛋白进行了分子尺度层面的分析,揭示了该变种如何附着并感染人类细胞的细节,有助新疗法的开发。
-
2022-01-24春节期间如何应对疫情?专家:防控越精准,效率越高成本越小据1月2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的最新通报,奥密克戎毒株已在有数据可查的大多数国家取代了德尔塔毒株。
-
2022-01-20国际最新研究揭示新冠肺炎有关嗅觉或味觉丧失遗传风险因素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最新发表的一篇遗传学研究论文,揭示了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后个体是否易产生味觉或嗅觉丧失症状的遗传风险因素:位于两个基因UGT2A1和UGT2A2附近的这一基因座,与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后产生任一症状的几率升高11%有关。
-
2022-01-20关于印发新冠病毒核酸20合1混采检测技术规范的通知为指导各地做好新冠病毒混采检测工作,进一步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和效率,落实“四早”要求,在目前新冠病毒核酸10合1混采检测基础上,我们组织制定了《新冠病毒核酸20合1混采检测技术规范》。
-
2022-01-19以色列研究:第四剂新冠疫苗对奥密克戎毒株有效性较差以色列哈伊姆·谢巴医疗中心17日公布的一项初步研究报告显示,接种第四剂新冠疫苗在抵御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的有效性方面较差。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对不起,暂无资料。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