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碘饲料诱发狨猴甲状腺肿动物模型
1.造模材料 动物:健康成年普通棉耳狨猴,体重325~375g,1岁半到2岁龄,雌雄各半;药物:低碘饲料,去离子水,KI水(含碘量为400μg/L)。
2.造模方法 造模组:饲以低碘饲料(含碘量前6个月为49ng/g湿重饲料,含水量50%,后6个月为34ng/g)和去离子水。对照组:饲以同样的低碘饲料和KI水(含碘量为400μg/L)。
实验开始时的饲料配方(含碘量49ng/g湿重饲料,含水量50%)为玉米55%,大豆15%,酵母10%,奶粉10%,低碘羊肉9%,无机盐维生素合剂1%。随实验的进行,逐步去掉低碘羊肉和奶粉,使绒猴适应低碘饮食而不会导致营养不良的发生。到实验进行6个月时,饲料配方(含碘量34ng/g)改为玉米70%,大豆20%,酵母9%,无机盐维生素合剂比例不变。此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每只绒猴每天进食15g香蕉(含碘量9ng/g)。每周加喂1次营养合剂:维生索C 410mg/只,VitE 41mg/只。
3.造模原理 碘缺乏可造成甲状腺的胶样肿和增殖。
4.造模后的变化 在低碘4个月时,造模组甲状腺含碘量低于对照组,而甲状腺/体重和肝脏含碘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低碘12月时,此3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
在低碘饲料饲养绒猴12个月时,所处死造模组甲状腺肉眼观察明显充血肿大。镜下观察到大量增生的滤泡,滤泡密集,泡形态大小各异,时相互拥挤而轮廓不清。上皮细胞增生肥大呈高柱状,细胞质淡染。滤泡腔内胶质稀薄或缺如,可见增生的细胞团索。但在周围区域仍可见一些明显胀大的滤泡,上皮细胞呈矮立方状,滤泡腔充满深染的胶质,显示胶质潴留的特点。滤泡间的血管明显增多,管腔扩张充血,小叶间纤维组织增多。而对照组滤泡较大,形状规则,腔内充满丰富的胶质,上皮细胞呈立方或扁平状。
从低碘1月始,造模组的24h尿碘排出量即显著低于对照组,随低碘时间的延长,造模组的尿碘排出量呈进行性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和造模组的24h粪碘排出量在低碘的整个过程中直到12月差异才有显著。
血清FT4、FT3、TT4、TT3的测定结果:实验开始1月后,造模组FT4即低于对照组,随低碘时间的延长两组间的差距逐渐加大,到低碘12月后造模组FT4下降为对照组的1/3。TT4亦表现出同样的趋势,12月后造模组约为对照组的1/2。在低碘9月时,造模组的FT3才低于对照组,而实验前期没有统计学差异,低碘12月后两组的TT3才显示出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