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皮肤活检及其福利考量
皮肤活检不仅是试验研究中常见的取样操作,对于临床上出现皮肤疾病的动物,活检也有助于获取或确认诊断方案,并依此制定治疗计划。为了从患病动物身上获得高质量的活检信息,临床兽医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动物用药后的停药及洗脱期、病变识别以及采样部位的选择等。本文将对皮肤活检的操作要点及其所涉及的动物福利考量进行阐述。
何时需进行皮肤活检?
当出现以下情况或皮肤病时,应考虑皮肤活检:
可通过活检确诊的主要疾病:如结节性皮肤病、脓疱等;
对治疗无反应的皮肤病: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活检有助于查明原因;不常见或严重的皮肤病;
有结节性皮肤病:包括肿瘤性或疑似肿瘤性病变;
脱毛症:特别当不是由于梳理或瘙痒引起的脱毛时;
治疗费用昂贵、危险或耗时的疑似疾病:在开始治疗前需要通过活检进行诊断确认。
活检前的考虑因素
在进行皮肤活检前,需要考虑几个关键因素:
药物停用期:活检前2~3周,应停用口服糖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治疗药物,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停用可注射的长效糖皮质激素6~8周。此类药物会显著影响活检样本的显微病理学表现。
继发感染:继发感染可能掩盖潜在疾病的病理特征,因此在活检前应尽可能控制或清除继发感染。
如何获取诊断价值更高的活检样本?
提交多阶段病变的活检样本:多数皮肤病在不同阶段会呈现不同的病理变化。为提高诊断准确性,建议至少采集3~4个处于不同发病阶段的代表性病变。
提供完整的临床病史:临床病史对于病理学家解读活检结果至关重要,建议详细提供动物基本信息、病变分布、持续时间、发展过程、用药史等。
提交临床照片:临床照片有助于病理学家将显微镜下的发现与肉眼可见的病变进行比对,从而提供更多诊断线索。
活检选择、操作及样本处理
病变选择:优先选择原发性病变(如斑疹、丘疹、脓疱、水疱、结节等)进行活检。如果出现继发性病变(如结痂、溃疡等)。也应适当考虑取样。
活检操作:通常使用6~8毫米的活检针,对于操作难度较高的部位(如眼周、耳廓、脚垫等)可使用4毫米的活检针。操作时应将病变置于样本中心,以便病理学家在显微镜下能准确观察到主要病变。
样本固定:采样后应立即将活检组织放入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中固定,以防组织自溶导致出现结构性改变影响病理学家的判断。
动物福利考量
1. 伦理审查和替代方案
在进行皮肤活检前,应确保操作符合伦理审查的要求。若有可行的替代方案(如皮肤刮片镜检、细菌分离鉴定或PCR检测),也应加以考虑,以减少对动物的伤害。
2. 麻醉和镇痛
尽管AVMA指南仅提到在皮肤活检前使用1~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稀释后使用以减少刺激),但临床上应根据动物整体状况评估是否需要镇静或全身麻醉,以减少操作时的应激与疼痛。活检结束后也应视情况给予相应的镇痛措施,以减轻局部炎症和疼痛。
3. 活检部位的准备
活检采样部位的准备应尽量减少对动物的刺激和不适感。一般不建议过度清洁病变部位,以免破坏表皮结构或去除结痂,从而干扰诊断。如果需要清洁,可使用温和方式(如用水冲洗并轻轻拍干),避免使用刺激性消毒剂。
4. 活检技术的选择
活检技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的类型和部位进行调整,以确保获取足够的组织样本并尽量减少对动物的创伤。为提高诊断准确度,通常建议多处取样,但应避免在小型动物中过度采样,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疼痛与创伤。
5. 活检后的护理
活检后的护理对于确保动物快速恢复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手术结束后需密切观察动物恢复情况,关注是否存在出血、感染或其他并发症。活检部位应保持清洁、干燥,并可使用恰当的敷料或局部抗生素软膏辅助愈合。
- 没有相关内容!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