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领域模型的演化与升级
在动物福利领域,有两个被广泛采纳的框架长期指导着实践与评估:传统的“五自由”和更具发展与实用性的“五领域模型”。五领域模型正是在回应五自由模型的局限性基础上建立的,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其逐渐成为全球主流的动物福利评估工具。有关这两大框架的对比与转变,可详见本号前文《从“五自由”到“五领域” — 动物福利理念的升级之路》。值得强调的是,五领域模型并非动物福利理念的终点。随着生命科学、行为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不断进展,尤其是人类对动物情感体验理解的持续深化,该模型本身也在不断更新与优化。
自1994年首次提出以来,五领域模型经历了多轮演进。每一次更新都融入了当时动物福利科学的新认知,使其结构更加严谨、评估内容更加全面、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下文将简要回顾其在1994年至2020年间的核心演进节点及新增维度:
01 1994:以“免于痛苦”为中心的初始模型
最初由Mellor等人提出的五领域模型,主要用于评估科研、教学与测试活动中动物所承受的不良影响,并对其严重程度进行量化分级。这一版本的重点是补足传统伦理审查在环境因素识别与主观感受评估方面的不足。模型设定了四个“物理/功能域”(营养、环境、健康、行为)用于识别对动物机体状态的影响,第五域则用于整合前四个域的负面影响以推测动物的主观痛苦(distress)。值得注意的是,初版模型中的第五域只涉及少数情绪,如口渴、饥饿、疼痛、恐惧、焦虑等,而“痛苦”作为一个统摄性术语,用于涵盖更多尚未明确划分的不适感。由于当时从“情感”角度评价动物福利仍属前沿,适度模糊的设计有助于模型推广。
02 2000s:负面情感的细化分类
随着动物认知与情绪研究的推进,研究者逐渐意识到“痛苦”一词过于笼统,难以反映动物真实体验的复杂性。因此,模型在后续版本中开始细化负面情绪类型,将它们大致分为两类:
1)“生存关键型”负面情感,如饥饿、疼痛、呼吸困难、虚弱等,源于内部失衡,常伴有强烈的驱动力; 2)“情境相关型”负面情感,如孤独、恐惧、无聊、焦虑等,多源于环境刺激或社交剥夺。这一细化大幅提升了模型的解释力,也为后续引入正面体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03 2015:引入“正向情感”的重大升级
到了2015年,动物福利理念迎来重要飞跃。研究者普遍认识到,“不受苦”并不等于“生活良好”。动物也应拥有玩耍、探索、社交、愉悦等积极体验,才能实现真正的福祉。因此,五领域模型在这一版本中首次明确引入正向维度:在前四个功能域中加入了能激发正面情感的因素(如丰富化、社会联系、主动探索等),并在第五域中纳入正向情绪体验的评估。由此,模型从单纯关注痛苦转向了“减少负面+促进正面”的双重目标,推动动物福利评估迈向“生命质量”层级——不仅要避免痛苦,更要追求幸福。
04 2020:关注“人与动物互动”的现实升级
最新一次重大修订出现在2020年。此次升级的核心,是将“人类因素”正式纳入模型结构。原第四域“行为”被更新为“行为互动”,明确评估动物与环境、同类、人类三类互动的质量及其情绪影响。模型指出,人类的存在和行为既可能成为动物的压力源(如陌生恐惧、粗暴对待、负面回忆),也可能带来积极福祉(如抚慰、互动、奖励、安全感等)。这一改进大大提升了模型对现实养护情境的适配性,使其评估结果更加贴近动物真实经历,也为照护者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导。
回顾五领域模型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清晰的趋势:从“识别痛苦”到“理解情感”,再到“促进幸福”与“考虑人类因素”,动物福利的评估体系正在走向更全面、更人性化的方向。五领域模型作为这一理念演进的缩影,既体现了动物科学研究的积累,也回应了伦理反思与社会期望的提升。它让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动物“是否受苦”,而开始思考“它是否活得值得”。正如最新版模型所暗含的问题:“这条生命是否值得一过?”——五领域模型以科学为支撑,为我们提供了回答这一问题的工具与视角。未来,随着更多学科交叉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动物福利理念还将继续深化,而五领域模型也将不断拓展其边界,在实践中持续进化。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