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信息发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大鼠模型建立与评价

2025年07月04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25年第5期 作者:田瑞渊 魏超 李勇 责任编辑:lascn
摘要:评价在肝硬化模型大鼠的基础上,建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模型的可行性。

目的 评价在肝硬化模型大鼠的基础上,建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 将 50 只 10 ~ 12 周龄、体质量 300 ~ 350 g、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空白组,模型组首先建立肝硬化 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门静脉间断结扎联合钳夹方法建立门静脉血栓模型,空白组仅开腹后行门静脉游离 术。 大鼠造模后 1 周行肝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认门静脉血栓。 而后模型组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模型恢 复组。 模型对照组、空白组开腹后游离截取肝、门静脉待检,模型恢复组继续饲养 2 周后截取肝、门静脉。 各 组肝、门静脉标本进行苏木素-伊红(HE)、Masson 染色、门静脉弹力纤维(EVG)染色。

结果 超声检查显示术 后 1 周模型组门静脉内形成稳定血栓,造模成功率 68%;模型对照组与模型恢复组 HE 和 Masson 染色均发现 肝组织假小叶、门静脉血栓,中膜水肿增厚,胶原纤维附着,EVG 染色显示门静脉血管内膜损伤;空白组门静 脉内未见血栓形成,血管结构完整;透射电镜肝硬化大鼠肝窦出现胶原纤维束,肝细胞线粒体大小不一、呈多 形性、灶性聚集。 门静脉内皮脱落、凋亡、平滑肌细胞表型化迁移至原内皮处、内膜下纤维组织增生。 至术后 3 周,模型恢复组大鼠无一死亡且 PVT 稳定存在。

结论 肝硬化时门静脉内皮脱落、内膜纤维化、平滑肌细胞 表型化并向内膜迁移是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 在肝硬化基础上,利用间断结扎联合钳夹法 可成功建立稳定的大鼠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模型,其血管内皮损伤、内膜增厚和纤维化、血流速度减慢等病理改 变,与肝硬化 PVT 形成机制一致,并且模型大鼠至少可生存 3 周以上,为深化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研究提供了 建模方法及生存时间依据。

阅读原文: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大鼠模型建立与评价.pdf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