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科普天地

猫猫痴呆症与人类阿尔茨海默病惊人相似

2025年08月18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煎蛋网 作者:BALI 责任编辑:yjcadmin
摘要:研究发现,猫咪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中,β-淀粉样蛋白堆积于突触,引发胶质细胞异常吞噬,类似人类阿尔茨海默病,为探索疾病机制提供新模型。

老年猫脑和患有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CDS)的猫中Aβ斑块区域的小胶质细胞增生、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触吞噬增加

猫咪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俗称猫痴呆,是一种常见于老年猫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症状让人联想到人类的痴呆症。老年猫可能会半夜喵叫不止,行为变得异常,比如特别黏人或迷失在熟悉的家中,甚至出现随地大小便、睡眠紊乱或焦虑等表现。Moffat 和 Landsberg 在 2003 年的调查显示,11 至 14 岁的猫中有 28% 表现出至少一种猫痴呆症状,而 15 岁以上的猫这一比例高达 50%。然而,这种疾病往往被主人或兽医忽视,诊断率偏低,背后的病理机制更是知之甚少。

通过对猫脑的研究,科学家发现猫痴呆与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征惊人相似,包括脑萎缩、神经元丢失、β-淀粉样蛋白斑块、tau 蛋白病变以及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等。这些发现让人不禁思考:猫脑中的 β-淀粉样蛋白究竟是衰老的副产品,还是导致神经退化的元凶?为了解答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体视显微镜,观察了 7 只年轻猫、10 只老年猫和 8 只患猫痴呆的猫的顶叶皮质。结果显示,在老年猫和猫痴呆组中,β-淀粉样蛋白不仅在突触内堆积,还伴随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异常活跃,尤其是在斑块周围区域。

在人类阿尔茨海默病中,突触丢失被认为是认知衰退的关键病理特征,而 β-淀粉样蛋白的毒性可能直接破坏突触功能。研究发现,猫脑中 β-淀粉样蛋白的积累与突触丢失密切相关,尤其在斑块附近,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会异常“吞噬”突触。这种现象并非猫痴呆独有,在人类阿尔茨海默病和某些小鼠模型中也观察到类似机制。例如,Koffie 等人的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在突触内的聚集会引发兴奋性突触的显著丢失,而 McGeachan 在 2025 年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来自阿尔茨海默病脑组织的 β-淀粉样蛋白对活体突触具有直接毒性。

为了深入探索这一机制,研究团队从皇家兽医学院获取了猫脑样本,分为年轻组(平均年龄 4.8 岁)、老年组(平均年龄 17.2 岁)和猫痴呆组(平均年龄 16.9 岁)。所有样本均在死后 4 小时内固定,确保组织新鲜。研究聚焦顶叶皮质,因为此前 Sordo 等人的研究已确认该区域存在 β-淀粉样蛋白沉积。研究人员通过免疫染色标记 β-淀粉样蛋白(4G8 抗体)、突触(synapsin-1)、小胶质细胞(IBA1)和星形胶质细胞(GFAP),并利用 Leica SP8 体视显微镜捕捉高分辨率图像。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猫和猫痴呆组的突触内 β-淀粉样蛋白显著增多,且斑块周围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跃度上升,吞噬含 β-淀粉样蛋白的突触的比例也更高。

有趣的是,尽管老年猫和猫痴呆猫的 β-淀粉样蛋白总量相近,但在猫痴呆组中,斑块与胶质细胞吞噬突触的相关性更强。这表明,β-淀粉样蛋白在猫痴呆中的毒性作用可能比正常衰老更严重,与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的发现不谋而合——β-淀粉样蛋白的存在本身并不完全决定疾病严重程度,但其与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却是推动病理发展的关键。

这项研究的样本来自猫主人和救助中心的捐赠,经皇家兽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人员对样本进行严格处理,先用二甲苯脱蜡,再通过乙醇梯度溶液复水,随后进行抗原修复和抗体孵育,确保染色结果准确。为了避免自发荧光干扰,例如脂褐素或红细胞的影响,研究团队采用了特殊的荧光猝灭试剂。所有图像分析均使用定制的 ImageJ 和 MATLAB 脚本,实验者在染色和分析过程中对样本信息保持盲态,以确保结果客观。

尽管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存在局限性。例如,样本量较小可能限制了某些细微差异的检测。此外,由于死后间隔时间记录不完整,可能会影响结果的精确性。未来,研究人员计划采用更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如免疫金标记或光电联合显微镜,进一步确认 β-淀粉样蛋白在突触内的分布及其影响比例。同时,标准化猫的行为和认知评估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老年对照组中可能存在未被察觉的轻微认知变化。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猫痴呆中 β-淀粉样蛋白的病理作用,还为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模型。通过研究猫痴呆,我们不仅能改善老年猫的健康管理,还可能为开发人类痴呆症的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

本文译自 Wiley Online Library,由 BALI 编辑发布。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