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科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缺血性脑损伤后大鼠脑中脂质体介导外源基因的表达

2012年12月19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作者: 责任编辑:test

     目的:探讨在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后,脂质体介导的外源基因能否在大鼠脑组织中有效的表达。方法:将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1h以制作短暂、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根据行为实验来判定模型制作是否成功。将含报告基因LacZ的质粒和脂质体的复合体注入实验组大鼠的脑脊液中,对照组只注射脂质体。7d后取动物脑组织,通过组织化学和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来鉴定外源基因是否表达。结果:转染LacZ基因的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其表达产物β-半乳糖苷酶在皮质、皮质下区域的细胞及脉络丛中均呈阳性表达;在缺血中心区域,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细胞数很少;在缺血周边区域,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细胞数较多;

      而非缺血区域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细胞明显较缺血中心区域为多;其脑组织中LacZ mRNA在RT-PCR实验中亦呈阳性。只注射脂质体的缺血大鼠脑组织中,β-半乳糖苷酶和LacZ mRNA的检测均为阴性。结论: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后,脂质体介导的外源基因可在脑组织中有效表达。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可能是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