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科普园地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发现,羊驼体内产生的微型抗体或许能有效抑制HIV病毒,为HIV治疗研究带来新的希望。
  • 据英国《自然》网站近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更新了“优先病原体”清单。清单显示,可能引发下一次大流行的病原体数量已增至30多种,包括甲型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和猴痘病毒等。
  •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幼儿,它会攻击神经系统并导致脊髓和呼吸麻痹,甚至死亡。后肢麻痹是该病的显著特征之一,而在古埃及的历史记录中就已有了下肢萎缩,拄着拐杖的儿童图像,说明该病极有可能自古埃及时代就已存在。
  •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遵循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尤其是不添加太多糖的饮食,与细胞水平上更年轻的生物年龄之间存在联系。相关论文29日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公开版。
  • 人们在交谈时,会轮流发言,有时甚至会被别人打断。研究人员收集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黑猩猩“对话”数据集,并通过分析发现黑猩猩会用手势快速地来回交流。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期刊。
  • 二者的免疫系统都有点“问题”。
  • 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夜间光污染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密切相关。这表明不合理光照模式可能会干扰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进而导致疾病。然而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一直不明。为了解开这一谜题,我国科研团队开展了“光感受调节血糖代谢机制”的创新性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一种曾经致命的蚊子传播病毒已经进化到不再使人类患病。新的研究表明,病毒针对人类细胞的能力的变化与疾病和死亡的下降是平行的。这些发现为病毒学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可能有助于指导更好地防范未来其他病毒性疾病的爆发。
  • 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美国几个州内,从鸟类传播至奶牛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现已在哺乳动物之间传播,包括在奶牛之间,以及从奶牛传播给猫和浣熊。相关论文发表于25日出版《自然》杂志。
  •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一种已知会导致人类健康问题的微小淡水寄生虫,会用一种无法繁殖的士兵来保护它的殖民地。这一发现使这种寄生扁虫进入了蚂蚁、蜜蜂和白蚁等复杂动物社会的行列,这些动物也有不同的工蚁和士兵阶层,他们放弃了繁殖,为自己的群体服务。
首页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尾页 共3431篇文章/共344页
栏目搜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