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实验动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研究进展/实验动物
  • 作为干细胞技术的重大成果,各种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开始崭露头角。现在,它们不再甘于“宅”在实验室,并首次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官方青睐,即将成为那些为药物研发前赴后继献出生命的动物们的救星。
  • 在最近发表在《PNAS》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者们发现了消化道中密布的数百万个神经元的生死循环的过程,他们称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理解消化系统的工作机制以及肠道紊乱与疾病产生后的治疗都有深远的影响。
  • 通过实验小鼠血清中酯酶-1项目的检测比对,促进全国实验动物质量检测实验室加强质控管理,提升检测能力。
  • 4月13日出版的国际刊物《古脊椎动物杂志》(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敏与周忠和关于早期鸟类的研究成果。他们对首次发现的吃鱼的反鸟进行了形态学和系统发育的研究,为反鸟类早期演化的多样性,特别是椎体间的关节方式、头骨和腰带部分,提供了大量新的信息。
  • 东南大学一间实验室里养着数万只果蝇,这种在生活中常被人忽视,甚至惹人厌的小生物,居然藏着大密码。记者 4 月 16 日从东南大学获悉,该校教授韩俊海通过对果蝇的研究发掘出了自闭症的基因密码,最新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顶尖发育生物学杂志《发育细胞》的封面上。
  • 本研究从北京市某小型猪场的3头猪脑组织中分离到的3株乙型脑炎病毒,并进行形态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 德国的研究者开发了一种转基因小鼠,这种小鼠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发现新的可能导致全球流行病的流感病毒株。在一项研究中对小鼠进行了描述。“禽流感病毒在体内逃避 MxA 蛋白限制需要病毒核蛋白具有人类特征”这将于 4 月 10 日在实验医学杂志上发表。
  • 应用巢式PCR方法通过胃液活体检测长爪沙鼠幽门螺杆菌感染,从而建立可以持续监测长爪沙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技术。
  • 了解麻醉剂和应激反应对动物生理方面的影响,为动物福利、化合物的毒性检测方法规范化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课题组在猪尾鼠属系统发育与分类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其成果近期以“Phylogeny and systematic revision of the genus Typhlomys (Rodentia, Platacanthomyidae),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为题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Mammalogy。
  • 现在,科学家们开始关注这样一个事实:生存在超级清洁环境中的实验室小鼠可能会干扰免疫系统研究的结果。对于人类,我们的免疫系统一直曝露在各种病原体之下。我们用自身优势因病原体来生成疫苗,并研究微生物,试图弄清楚它们是如何影响健康的。
  • 荧光是一种光致冷发光现象。当物质经某种较短波长的光照射后,吸收光能并随即发出比入射光波长更长的光,该出射光即称之为荧光。这种现象常被发现存在于鹦鹉、海龟、以及许多鱼类身上,科学家推测这些动物利用荧光可以实现自我保护或进行交流通讯等。然而,在众多两栖动物中,此前还没有发现一例可自然发出荧光的物种。
  • 基于表达谱芯片的检测结果,筛选多个内参基因,用于小家鼠肝脏组织中具有不同表达丰度基因的定量检测。
  • 近日,研究揭示,鼠与人类的关系似乎最早始于约1.5万年前,甚至早于农业出现时间。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小型啮齿动物,远比先前已知还早就进入了人类家门。
  • 伊维菌素具有广谱、高效、用量小和安全等优点,对体内外寄生虫特别是线虫和节肢动物均具有高效驱杀作用。此方法有其积极的实际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首页 上一页 163 164 165 166 167 下一页 尾页 共3013篇文章/共201页
栏目搜索: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