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菌致大鼠输卵管炎模型
1.造模材料 动物:清洁级Wistar雌性大鼠,体重200~240g;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以大肠埃希菌、金葡菌、链球菌按2:1:1比例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配成浓度约为3×10的9次方个/ml的混合菌。
2.造模方法
(1)用50mg/kg戊巴比妥腹腔注射麻醉大鼠,腹部剃毛备皮、常规消毒,用眼科手术器械打开腹腔,沿子宫找到双侧输卵管,分别在子宫角近输卵管处进针,向输卵管一卵巢方向缓慢注射。模型组注射细菌混悬液0.05ml,正常组则注入生理盐水0.05ml。手术尽量避免损伤其他组织,分层关腹,消毒术区,铺无菌垫料。术后第5、10、15、20天分别对两组大鼠抽样1只取材,观察病理变化情况。
(2)用20%乌拉坦(剂量按5ml/kg计算)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待麻醉满意后,用橡皮筋牵拉四肢固定于操作台上,腹部剃毛备皮、常规消毒,在无菌件下,取下腹正中切口长约0.8~1.0cm。开腹后,沿大鼠双角子宫找到双侧输卵管,分别在子宫角近输卵管处进针,向输卵管—卵巢方向注射细菌悬液(以大肠埃希菌、金葡菌、链球菌按2:1:1比例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配成浓度约为3×10的12次方个/L的混合菌)各0.10ml。手术时尽量避免损伤其他组织。分层关腹,消毒术区,铺无菌垫料。恢复饮水,正常清洁饲养。
3.造模后一般变化 造模术后第20天,分别对模型组和正常组大鼠的受孕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正常组大鼠受孕;而模型组大鼠都未受孕,差异有极显著性。
4.造模后病理变化 对两组大鼠抽样取病理进行观察,发现造模组术后第5天为输卵管局部呈急性炎症反应,第10天急性炎症反应明显减轻,第15天与20天的病理基本相似,皆成慢性炎症表现,以20天更为典型,遂即以20天为准取材观察。正常组术后第5天输卵管局部轻微水肿,无明显炎症反应,第10天以后均无水肿和炎症表现。
(1)肉眼观察所见:正常组大鼠输卵管外观粗细均匀、光滑圆润,色泽红润,富有弹性,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积水化脓现象。与正常组相比,造模组输卵管明显变细,且显得粗糙,色泽苍白,与周围组织或多或少有粘连,弹性差、脆而易损,个别输卵管及其周围组织可见积水或积脓。
(2)光镜下病理改变:正常组:大鼠输卵管管壁组织结构清晰,管腔通畅,远端纤毛丰富,并有分支;近端管壁清晰,纤毛短少。模型组:管壁结构分界不清晰,纤维组织明显增生,远端管腔内纤毛凌乱,粘连增粗、变短或消失;近端管壁增厚,管腔缩小,有异物肉芽组织形成,管腔部分阻塞;全层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量酸性粒细胞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3)电镜下病理改变:正常组:大鼠输卵管黏膜上皮纤毛细胞游离端纤毛丰富,细胞核饱满,胞质线粒体丰富,高尔基体发达。上皮细胞高柱状,细胞核结构清晰,间质胶原纤维丰富,可见肥大细胞,染色质内有较多圆形颗粒。模型组:纤毛细胞短小,上皮细胞结构模糊,柱状或卵圆形,细胞核呈柱状或不规则形,深染浓缩,细胞质减少,胶原纤维增生,间质明显水肿、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