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大鼠牙周炎模型

2025年04月21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常用医药研究动物模型》 作者:主编 苗明三 朱飞鹏 责任编辑:yjcadmin

方法一

1.造模材料  动物: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体重110~130g。

2.造模方法

(1)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笼饲养,喂以鼠饲料及自来水。第1组为正常对照组,第2组为激素组,第3组为牙龈剥离组,第4组为激素+牙龈剥离组。正常对照组:于后肢股四头肌内注射生理盐水0.2ml/天,连续8天,观察至15天。激素组:于后肢股四头肌内注射射醋酸泼尼松龙1.25mg/d,连续8天,观察至15天。牙龈剥离组;实验第1天将双侧下颌第一磨牙牙周与牙根面分离,深达4mm,第4天再重复一次,观察至15天。激素+剥离组:连续注药8天停药,第1、4天将牙周与牙根面分离,观察至15天。

(2)选择处于肾虚年龄12个月龄的SD大鼠,以4-0丝线结扎大鼠双侧上颌第二磨牙颈部,配合饲以软食,制造牙周炎动物模型。

(3)用2%硫喷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大鼠(45~50mg/kg体重),用小圆针带3-0黑色丝线,穿过上颌第1与第2磨牙、第2与第3磨牙牙间隙,围绕上颌第二磨牙颈部结扎。每只大鼠结扎一侧,对侧作为对照。结扎手术后,用10%蔗糖溶液浸软的饲料喂养大鼠。每天检查结扎线,如有脱落,重新结扎。

(4)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体重约为250g。正常对照组大鼠牙齿不作任何处理;牙周炎组,参照DiPaola等法复制大鼠牙周炎动物实验模型。实验大鼠用20g/L戊巴比妥(0.225ml/100g体重)麻醉,待大鼠进入麻醉状态后,取其仰卧位,四肢及头部固定于手术台上。消毒口腔及口周后用2-0的丝线及眼科缝针缝扎双侧下颌第一磨牙牙颈部,结扎牙齿的同时在牙龈上缝2针,在前庭区打结。

3.造模后一般变化  激素+剥离组双下第一磨牙牙龈组织糜烂,触之出血、溢脓,随时间延长,由急性炎症转为慢性炎症,实验第8天,死亡1只。剥离组下颌第1磨牙牙周轻微红肿,但无溢脓及出血,到第15天完全恢复正常。激素组口腔无明显改变。

4.造模后生化变化  第15天4组大鼠口腔菌群检测结果的对数均值:链球菌正常组7.01±0.75,激素组6.94±0.64,剥离组7.12±0.58,激素+剥离组6.01±0.85;韦荣球菌正常组6.65±0.46,激素组6.96±0.79,剥离组7.02±0.13,激素+剥离组8.23±0.97;S双歧杆菌正常组4.99±0.24,激素组4.23±0.49,剥离组4.95±0.28,激素+剥离组5.65±1.35;乳杆菌正常组5.95±0.43,激素组6.06±0.31,剥离组6.02±0.71,激素+剥离组6.65±0.69。

5.造模后病理变化  第8天牙龈组织糜烂坏死,无牙周袋形成。第15天可见第1、2磨牙间牙槽嵴顶吸收,牙周袋形成,内见细菌团及食物残渣。深部牙槽骨吸收,可见多个破骨细胞位于骨吸收陷窝内。

方法二

1.造模材料  动物:10月龄SD大鼠,体重350~400g,雌雄各半。

2.造模方法  采用2%戊巴比妥30mg/kg全麻醉,于大鼠左上颌第1磨牙牙颈部用直径0.2mm正畸结扎丝结扎。每只大鼠后肢股四头肌肌内注射稀释10倍的醋酸泼尼松龙混悬液5mg/kg,3天给药1次,总共注射10次。

3.造模原理  牙周炎是细菌和宿主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局部菌斑刺激是牙周炎的始动因子,而宿主的内分泌、营养代谢状况及免疫功能等全身因素是影响牙周炎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4.造模后一般变化  大鼠均不同程度地出现皮毛粗糙无光泽,少动,食欲缺乏和体重减轻的现象;出现大便干燥或稀便。

5.造模后病理变化  大鼠左上颌第1、2磨牙牙颈部可以看见大量菌斑,牙龈乳头有糜烂、溃疡,有的血管扩张充血,炎细胞渗出,结合上皮向根尖方向移动,牙周袋形成,牙周膜主纤维束排列比较紊乱,牙槽嵴明显吸收,甚至部分有垂直吸收的情况,骨小梁稀疏,骨髓腔内可见大量巨噬细胞。

方法三

1.造模材料  动物:选用牙体牙列完整,无龋坏及牙周病的5周龄SD大鼠。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和P1、P2及P3三个实验组。

2.造模方法

(1)对N组大鼠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常规喂饲鼠食和饮水。P1、P2、P3组大鼠均在肌内注射200mg/kg的盐酸氯胺酮麻醉后,用丝线结扎双侧上颌第二磨牙牙颈部,结扎线尽量放入龈沟内,遇结扎线脱落重新结扎。结扎后给予10%的糖水代替饮水。P2、P3组大鼠,在丝线结扎上颌第二磨牙牙颈部后,按每只大鼠每天20mg的剂量,将氨苄西林磨碎后放入饮水中口服,共3天,以便抑制不利于牙龈卟啉菌定居生长的内源性细菌。喂饲氨苄西林3天后,通过管饲给予每只大鼠0.5ml 1.5×10的9次方CFU/ml的牙龈卟啉单胞菌48h培养物(P2组)或0.5ml 1.5×10的9次方CFU/ml的P.gATCC 33277 48h培养物+0.5ml 1.5×10的9次方CFU/ml的具核梭杆菌48h培养物(P3组)。以后每48h追加一次,共管饲细菌3次。

(2)大鼠麻醉后,先将右上颌第一磨牙牙周与牙根面分离,然后用正畸钢丝结扎牙颈部,并从实验当天开始喂养高糖饲料(高糖牙周病食谱组成包括蔗糖56g、脱脂奶粉28g、面粉6g、酵母粉4g、肝粉1g、少量食盐和新鲜蔬菜)、200g/L的高糖水。

(3)在(2)的基础上,从结扎后1周开始,隔日口腔接种致病菌1次,即牙龈卟啉单胞菌,共接种5次。实验组在15天时同法麻醉重新结扎,使结扎钢丝尽量压入牙周袋中。

3.造模原理  局部钢丝结扎可造成菌斑、牙结石堆积,形成局部刺激的环境。本实验中用结扎钢丝结扎时,钢丝对牙龈刺激形成溃疡,同时采用牙龈剥离而造成牙周软组织的急性炎症。牙龈局部剥离为细菌附着和高糖饲料提供固着点,同时易造成食物嵌塞,再配以本实验所用黏性较强的高糖饲料,则更易形成牙石;高糖饲料进一步为细菌生长提供稳定的营养和环境,使细菌分裂增殖加快。细菌分泌的毒素和酶破坏宿主的防御系统,破坏龈沟上皮和胶原,组织中炎细胞增多。随着病变的加重,细菌及其产物到达牙槽嵴处引起破骨细胞增多,破坏牙槽骨,形成牙周炎。

4.造模后一般变化  牙周膜炎症细胞重度浸润,有脓肿形成,破骨细胞大量浸润,牙骨质及牙槽骨吸收明显。

5.造模后生化变化  正常组大鼠的牙龈指数、松动度、牙槽骨吸收值(mm)、牙周袋深度(mm)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00、0.33±0.19,模型组分别为2.83±0.39、2.33±0.49、3.14±0.12、4.38±0.38,说明造模成功。

6.造模后病理变化  高糖饲料加牙颈部丝线结扎组(P1组)在第2周时的病变主要以牙龈的急性炎症为主,尚未形成明显的牙周炎;4周时牙龈的病理改变为慢性炎症过程,有牙周袋形成及牙槽骨的吸收,表明采用此法建立牙周炎的动物模型,4周是观察牙周炎病变较适宜的时期。而P2组在2周时,牙龈亦表现为一个急性炎症反应,牙龈上皮可见较重的糜烂甚至溃疡形成,牙槽骨破坏明显,较多动物可见死骨形成,是一个较典型的急性重度牙周炎活动期的病理表现;而4周时,牙龈根向增生明显,有深的牙周袋形成,袋内壁上皮层次明显增多,上皮完整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溃疡和糜烂已不多见,炎细胞也以淋巴、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为主,但仍能见到牙槽骨的吸收,没见到明显的新骨形成,是一个重度牙周炎慢性期的表现。P3组与P2组相似,只是病变较P2更严重。

方法四

1.造模材料  动物:选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00g。

2.造模方法  实验第1天将右侧下颌第一磨牙牙周与牙根面分离,深度4mm。喂养10%糖饲料和冷开水。于分离后每三天起每鼠每天右侧像下灌入凝胶0.2ml。尽量缓慢灌入牙周,避免直接吞服。灌后禁水4h。

3.造模原理  口腔菌群失调是导致牙周炎的主要因素,厌氧菌在牙周炎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局部刺激是导致菌群失调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常用局部刺激或全身因素+局部刺激共同作用制备牙周炎。

4.造模后一般变化  实验后第3天,牙龋组织出现红肿,食欲下降,出现躁动不安,一周后动物体重下降,皮毛疏松不顺,食欲缺乏,牙龈肿胀暗红。以后逐渐出现牙周袋形成、加深,牙龈发白。三周后动物蜷曲少动,牙周袋进一步加深,牙周袋有食物残渣,牙龈组织糜烂,溢脓。触之易出血。

5.造模后病理变化  两周:牙周膜炎症明显,上皮下结缔组织血管扩张充血,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牙槽骨、骨髓腔中也可见血管扩张。四周:牙周膜炎症明显,上皮下结缔组织血管扩张充血,并有淋巴细胞浸润,牙槽骨骨髓腔中也可见明显的血管扩张充血及淋巴细胞浸润。牙槽骨破骨细胞性骨吸收明显。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