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信息发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气虚湿瘀肾纤维化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

2025年06月10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25年第4期 作者:高冉冉 韩聪 连梦慧 李伟 责任编辑:lascn
摘要:构建气虚湿瘀肾纤维化病证结合小鼠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运用多组学阐释其蛋白 和代谢通路变化。

目的 构建气虚湿瘀肾纤维化病证结合小鼠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运用多组学阐释其蛋白 和代谢通路变化。

方法 24 只 C57BL / 6J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N)组、模型(M)组、气虚湿瘀肾纤维化病证结 合(BZ)组,每组 8 只,实验周期 6 周。 采用“环孢素+高脂饮食+游泳力竭+恒温恒湿”建立气虚湿瘀肾纤维化 小鼠模型,通过观察一般体征,测定肾功能、舌象 RGB(红、绿、蓝)值、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炎症和氧化指 标,结合肾组织 HE、Masson、PAS、油红 O 染色、TUNEL 细胞凋亡和 TGF-β 免疫荧光对该模型进行评价;肾蛋 白质组学联合血清代谢组学筛选出差异蛋白和代谢物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 BZ 组小鼠第 3 周开始出 现体质量下降(P<0. 05),第 4 周体质量显著下降(P<0. 01),同时出现进食及饮水量减少,毛发杂乱光泽度下 降,精神萎靡,活动度下降,大便质稀。 BZ 组 Scr、BUN、UACR、NAG 均较 N 组升高(P<0. 05 或 P<0. 01),Scr、 NAG 水平与 M 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BZ 组小鼠舌象 R 值显著低于 N 组(P<0. 01),B 值高于 N 组,且均与 M 组有显著性差异(P<0. 05)。 BZ 组小鼠全血多切变率黏度、HCT 较 N 组和 M 组均升高,PV 较 N 组升高(P< 0. 05 或 P<0. 01)。 BZ 组 TC、LDL-C、CRP、IL-6、MDA 水平较 N 组和 M 组均显著升高(P<0. 01),SOD 活性较 N 组下降(P<0. 05)。 BZ 组小鼠可见肾小管胞质空泡化明显,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胶原纤维增 生和脂质累积显著。 BZ 组肾组织细胞凋亡及 TGF-β 沉积增加。 BZ 组和 N 组共有 299 个差异蛋白,其中 180 个上调,119 个下调;323 个差异代谢物,其中 205 个上调,118 个下调;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牛磺酸和亚牛磺 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通路被差异蛋白和差异代谢物共同富集到,共涉及 3 个差异蛋白,9 个差异 代谢物,其中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碳五烯酸、牛磺酸、3-亚磺酰基丙氨酸、牛磺胆酸、酰基辅酶 A 氨基酸 N- 酰基转移酶 1 和酰基辅酶 A 氨基酸 N-酰基转移酶 2、超长链 3-氧酰辅酶 A 还原酶表现出较高的预测准确性。

结论 通过“环孢素+高脂饮食+游泳力竭+恒温恒湿”法构建气虚湿瘀肾纤维化(RF)动物模型具有可行性。 气虚湿瘀肾纤维化中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与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通路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阅读原文:气虚湿瘀肾纤维化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pdf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