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
1.造模材料 动物:SD大鼠,雌雄不限,鼠龄2~3个月,体重为190~210g。
2.造模方法 动物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光照后1天(D1)、3天(D3)、5天(D5)和7天(D7)组。自制光损伤箱:自制长、宽、高均为1.0m的光照箱,六面均装有日光灯管,箱内照度经数字式光照度计测定为4178Lux,箱内温度控制在22~25℃。模型制备:所有实验用大鼠均在12小时明(20~50)Lux以及12小时暗的循环光环境下适应7天,对照组暗适应36小时。实验组在光照前暗适应36小时,然后,给予乙醚吸入麻醉,缝线开睑,以1%阿托品滴眼散瞳,待大鼠清醒后,逐只放入光照箱内,接受12小时持续光照射。光照射完毕后立即拆除缝线送回暗环境饲养笼中饲养12小时,再重复以上过程,连续3次,总计36小时。
3.造模后病理变化
(1)正常大鼠视网膜结构;光镜观察:正常大鼠视网膜结构层次分明,光感受器细胞视杆内、外节排列整齐规则,分界清晰,内、外核层排列紧密,染色均匀,细胞形态规整。电镜观察:电镜下正常大鼠光感受器细胞视杆外节膜盘结构清晰,排列整齐,内节线粒体嵴连续,呈长圆形,外核层细胞核形态规则,染色均匀。
(2)光照后大鼠视网膜结构变化:光镜观察:视网膜光感受器视杆排列紊乱,间隙加大。外核层稀薄,细胞核排列紊乱,核间隙增大。内、外核层界线模糊。而且随着光照时间的加长变化加重。电镜观察:光照后1天,即可见光感受器外节膜盘肿胀模糊,部分叠状结构解离,间隙轻度增大,排列轻度紊乱,内节线粒体肿胀,外核层细胞核染色质开始固缩,核染色质浓淡不均,形态不规则。光照后3天,光感受器细胞外节膜盘间隙增大,出现弯曲、分离、碎解,排列不规整,内节线粒体肿胀呈球型,嵴断裂,有部分空泡变,外核层细胞核染色质固缩明显,向中央集中,部分核碎裂,形态不规则。光照后5天,电镜下表现更加明显,可见光感受器内、外节结构紊乱,外节膜盘间隙增大明显、普遍,局部出现断裂、溶解,空泡变,内节线粒体空泡变增多,外核层细胞核染色质浓集,形态极不规则,部分出现核碎裂,边集,可见线粒体空泡变,核膜皱缩、内陷。光照后7天,光感受器外节与光照后5天基本相似,内节空泡减少,外核层与光照后5天基本相似。光照后各组大鼠视网膜均未见视网膜色素上皮、内核层及节细胞改变,也未见到炎症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