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信息发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鳞状皮屑裸小鼠木糖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

2025年07月10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25年第3期 作者:孔志豪 魏晓锋 于灵芝 冯丽萍 朱琦 施国君 王晨 责任编辑:lascn
摘要:拟从鳞状皮屑裸小鼠的皮肤上分离病原菌,并进行病原鉴定、溯源分析和致病性研究,以期为鳞状 皮屑裸小鼠的病原体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

目的 拟从鳞状皮屑裸小鼠的皮肤上分离病原菌,并进行病原鉴定、溯源分析和致病性研究,以期为鳞状 皮屑裸小鼠的病原体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

方法 对1只患鳞状皮屑皮肤病的裸小鼠的皮肤进行拭子采样,通过核酸 检测、细菌分离培养 、生化鉴定 、16S rDNA 基因扩增测序、全基因组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等方法鉴定菌株。然后 取 15 只 BALB/c 裸小鼠,随机分为涂擦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涂擦 1.8×108 CFU/mL 分离病菌液的高浓度组和涂擦 1.8×107 CFU/mL分离病菌液的低浓度组,通过动物感染试验及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该菌株的致 病性分析。

结果 送检裸小鼠的皮肤拭子样本中牛棒状杆菌核酸阴性,排除了牛棒状杆菌的感染。进一步分离培养 的病原菌经高盐甘露醇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培养以及革兰染色提示为革兰阳性葡萄球菌。16S rDNA 测序和全自 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为木糖葡萄球菌。全基因组测序后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该菌株与韩国 叶菜分离株 (GenBank GCA_00207825.1) 的亲缘关系最近。动物感染试验显示,高浓度和低浓度分离菌液分别感 染17 d和20 d时裸小鼠头颈部和背部开始出现鳞状皮屑,之后逐渐扩散至其他部位;而且两组的皮屑症状均表现为 一过性,分别持续7 d和3 d皮屑消失;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的感染率均为33.33%。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后的裸小 鼠皮肤组织病理学观察未发现明显异常,提示该菌株对裸小鼠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结论 从患鳞状皮屑 裸小鼠皮肤上分离鉴定出1株木糖葡萄球菌菌株。该菌株是一种机会性感染病原体,临床表现为一过性的鳞状皮屑 症状,组织病理学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并且裸小鼠对该菌株的敏感性存在个体差异。本研究结果为免疫缺陷小鼠或 基因敲除小鼠的病原体诊断提供了数据支撑。

阅读原文:鳞状皮屑裸小鼠木糖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pdf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