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半乳糖致大鼠亚急性衰老法肾虚证模型
1.造模材料 动物:老年小鼠,昆明种,雄性,12月龄,体重均为49~51g;青年小鼠,昆明种,2月龄,雄性;Wistar种大鼠72只,3~4周龄,200~220g。药物:D-半乳糖。
2.造模方法
(1)将2月龄昆明种雄性小鼠造模,造模组于颈背部皮下按120mg/(kg·天)的剂
量注射D-半乳糖,连续30天,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灭菌生理盐水。
(2)给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5%D-半乳糖,0.5ml/只,每天1次,连续注射6周。
3.造模原理 中医认为“肾生骨髓”。肾生髓是肾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D-半乳糖在半乳糖氧化酶作用下,氧参与反应,生成醛糖和过氧化氢。反应过程中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其过量损伤可产生拟衰老效应。D-半乳糖引起衰老反应中原癌基因H-ras和C- fos的表达能力下降,神经元总蛋白和RNA含量减少。
4.造模后一般变化 实验动物体质消瘦,活动减少,衰老动物多处于肾虚状态,肾生髓功能下降,其骨髓细胞GM-CSF基因表达水平也下降。动物出现毛发枯黄无光,行动迟缓,自主活动明显减少,学习记忆下降,脑组织过氧化脂质(LPO)、脂褐质(LF)增高,B型单胺氧化酶(MAO)活性增高,胸腺、脾脏萎缩。
5.造模后生化变化
(1)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白介素(IL-2)的影响:青年小鼠的脾淋巴细胞产生的IL-2[pg/(ml·L)]为3.144±0.314;老年对照组为0.865±0.106。与青年对照组比较,老年小鼠的脾淋巴细胞产生IL-2呈显著性变化;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的IL-2[pg/(ml·L)]正常对照组为3.014±0.083,模型对照组为1.026±0.133,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变化。
(2)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检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GM- CSF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对照组巨噬小鼠骨髓细胞GM-CSF mRNA表达量与内参照基因β-action mRNA表达量百分比值为20.06±3.65,模型组为10.67±1.79,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变化。
(3)衰老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正常血清SOD、GSH-PX活力(U/ml)及 MDA、NO含量(nmol/ml)分别为228.59±29.94、189.20±18.80、43.97±12.14、1.92±0.64;模型组为180.13±31.65、152.31±21.49、25.75±9.59、2.96±0.8422。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较,血清SOD、GSH-PX活力及NO含量明显下降,MDA显著增高,表明该亚急性衰老模型成功、可靠。
6.造模后病理变化 对衰老模型小鼠胸腺及脾脏组织的影响:正常组胸腺、脾脏及脑均为正常。模型组胸腺萎缩,皮质变薄,淋巴细胞稀疏,髓质缩小,脾脏白髓缩小,细胞减少,红髓扩大并充血;脑组织可见部分神经细胞和部分胶质细胞有退行性改变。模型组胸腺厚度、胸腺皮质细胞数、脾小结大小及脾淋巴细胞数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说明衰老模型小鼠的胸腺及脾脏均萎缩。
7.注意事项 实验周期延长,宜选用雌性小鼠,因为雄性小鼠群居时,容易发生咬斗,尾部常见咬伤、感染,影响结果。小鼠宜在(22±2)℃、空气新鲜环境中饲养,皮下注射时注意无菌操作,保持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