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硫脲类药物应用法致肾虚证模型(肾阳虚)

2025年08月14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常用医药研究动物模型》 作者:主编 苗明三 朱飞鹏 责任编辑:yjcadmin

1.造模材料  动物:Wistar种大鼠,雌性或雄性,体重为100~280g;CFW纯系小鼠,雌性,7~8周龄。药物:硫脲类药物选用甲硫氧嘧啶(MTU),丙硫氧嘧啶(PTU)或甲巯咪唑。

2.造模方法

(1)CFW纯系,小鼠,雌性,7~8周龄,0.03%甲巯咪唑代替饮用水自饮,用药期为2~3个月。

(2)大鼠,Wistar种,体重为100~280g,0.04%甲巯咪唑代替饮用水自饮,用药期为60~83天。

(3)大鼠,Wistar种,体重为180~250g,0.1%甲硫氧嘧啶代替饮用水自饮,用药期为30天。

(4)大鼠,Wistar种,3~6个月龄,丙硫氧嘧啶灌胃,剂量为40mg/kg,用药期为21天。

3.造模原理  甲硫氧嘧啶属硫脲类药物,能阻抑甲状腺内过氧化酶系,抑制碘离子转化为新生态碘或活性碘,从而妨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4.造模后一般变化  实验过程总死亡率阳虚组为7/13,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体重、体温无明显差异。阳虚组动物外观状态较差,从麻醉耐受性看中枢神经易受抑制,死亡率有升高趋势。实验动物毛无光泽,反应迟缓,竖毛,蜷缩,食少,嗜睡,体重降低,体温降低。

5.造模后生化变化  空白对照组的皮质醇(ng/ml)、睾丸指数(10的-2次方)、曲细精管横径(μm)分别为12.58±1.69、0.60±0.029、136.3±2.79;模型组的皮质醇(ng/ml),睾丸指数(10的-2次方),曲细精管横径(μm)分别为7.73±0.83、0.67±0.010、121.2±5.64。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曲细精管横径,睾丸指数,皮质醇均显著或明显减少,提示造模成功。

6.造模后病理变化

(1)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病理:空白组的胃体黏膜固有层厚度(μm)、幽门黏膜固有层厚度(μm)、胃小凹相对深度、胃体腺腺底相对厚度、胃黏膜肌肌层厚度(μm)、胃体黏膜核分裂象频数(个/视野)、幽门黏膜核分裂象频数(个/视野)、幽门黏膜酸性黏液阳性样本率(%)、黏膜下层肥大细胞密度(个/视野)、黏膜下层肥大细胞横径(μm)、脱颗粒肥大细胞样本率(%)、主细胞中性红染色强阳性样本率(%)、十二指肠隐窝核分裂象频数、十二指肠隐窝酸性黏液阳性样本率(%)分别为327.0±12.72、225.2±9.86、0.46±0.026、0.22±0.033、4.48±0.204、0.79±0.181、2.72±0.289、1.45±0.24、8.55±0.80、17.82±1.69;模型组分别为285.6±14.55、209.1±14.55、0.51±0.046、0.11±0.014、3.85±0.272、0,83±0.459、1.75±0.31、1.53±0.53、7.5±0.62。各指标每样本均测数个数求平均。说明造模成功。

(2)垂体、甲状腺等的变化:下丘脑神经元变性,大脑皮层海马区β受体减少,垂体前叶嫌色细胞增加,甲状腺重量增加,组织弥漫增生。性周期紊乱,子宫内膜菲薄,间质水肿,腺上皮细胞变性,睾丸曲细精管变细,生精细胞减少,卵巢体积缩小,各期卵泡数目减少。部分心肌纤维变性,出现点、灶状坏死。间质少量炎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高度变矮,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外基膜增厚,肾上腺重量增加,束状带细胞增大,类脂质增加。肝细胞肿胀,变性,粗面内质网扩张、脱颗粒、囊泡化,粗面内质网数减少。滑面内质网明显增生,成簇。胸腺萎缩,皮、髓质分界不清,皮质内淋巴细胞减少,网织细胞增生,见有多核巨细胞生成,髓质内胸腺小体相对增多、变性,小叶及叶间纤维组织增生,出现炎细胞浸润。脾脏白髓增大,腺小体中心扩大,中央动脉淋巴鞘淋巴细胞稀疏,红髓内中性白细胞浸润。

7.注意事项  造模过程中要使每只模型动物饮硫脲类药物要一致。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