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 斑马鱼微生物与寄生虫等级及监测》(T/CALAS 152-2025)标准解读
2025年,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负责起草,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归口的《实验动物斑马鱼微生物与寄生虫等级及监测》T/CALAS 152-2025正式发布。
该标准适用于实验用普通级斑马鱼和无特定病原体级斑马鱼的病原等级及监测。同时,规定了普通级斑马鱼和无特定病原体级斑马鱼的病原等级、监测指标、程序、方法、结果判定和报告等。
01 标准编写背景 02 标准主要内容解读 普通级斑马鱼 Conventional (CV) zebrafish,不携带所规定的对鱼和(或)人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体的斑马鱼。 无特定病原体级斑马鱼 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 zebrafish,除普通级斑马鱼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特定病原体的斑马鱼。 2. 斑马鱼分级病原检测项目 3. 病原选择及等级设定 病原选择和等级设定主要综合考虑以下7方面:①普通级和SPF级斑马鱼的定义;②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③生物安全;④国内现有斑马鱼实验动物相关标准;⑤国内实验斑马鱼微生物和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情况;⑥检测方法的标准以及检测实验室的硬件条件;⑦适用性和前瞻性。 在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以下简称CZRC)现有的斑马鱼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国内实验室常见斑马鱼病主要表现有竖鳞病、烂鳃、烂尾、腹水、头顶穿孔、出血、溃疡腐皮、游动异常等。在已知病原中细菌性病原最为常见,占比75.8%,寄生虫类病原占比5.8%,未在实验室斑马鱼中发现病毒感染症状或检出病毒性病原。 在普通级病原选择中,主要考虑有较多报道且人鱼共感染的两种细菌病原: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virulent Aeromonas hydrophila (vAh))和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以及经过正常鱼房管理和动物来源管理后不应出现在斑马鱼鱼房中的寄生虫病原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在SPF级病原选择中,主要考虑对实验鱼类生存危害较大和对实验数据产生严重干扰的四种细菌性病原和一种寄生虫病原: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loumnare),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和嗜神经假洛姆虫(Pseudoloma neurophilia)。 4. 检测方法 在本标准研制过程中,对实验斑马鱼病原的检测首先选择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检测方法。对于未见于已有相关标准的病原——鮰爱德华氏菌,或现有国家标准中仅有形态学检测,无分子检测方法的——嗜神经假洛姆虫,本标准使用由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建立,经三家单位验证有效的检测方法。 03 总结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