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实验动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研究进展/实验动物
  • 研究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SG)神经元的去极化反跳及调控机制,以期对去极化反跳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2017年2月21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Genome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郑萍课题组、中科院马普计算所韩敬东课题组共同完成的题为Transcriptome analyses of rhesus monkey pre-implantation embryos reveal a reduced capacity for DNA double strand break repair in primate oocytes and early embryos 的研究论文。
  • 冥想者大脑的成像研究也检测到前扣带皮层(ACC)活动的增加。大脑的这个区域涉及多种功能,包括情绪调节和认知控制。科学家还发现冥想者的 ACC 周围的脑白质增加。这很重要,因为脑白质作为一种绝缘体,使电脉冲在神经元之间更容易移动。
  • 2017年1月19日,一篇题为“果蝇FIT作为一种蛋白质特异性的饱腹激素调控进食”的报道在“Nature Communication”发表,对这一重要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索。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0525016)等经费的支持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世明课题组在清醒猕猴长时期双光子成像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 “Long-Term Two-Photon Imaging in Awake Macaque Monkey”(清醒猕猴长时期双光子成像)为题于 2017 年 2 月 16 日在 Neuron 上在线发表。北京大学生命…
  • 肉眼不可见的胞囊线虫对农业来说是一个重大威胁,可导致全球作物每年损失达数十亿美元。美国密苏里大学科研人员领衔的一个植物科学团队最近发现了一种机制,胞囊线虫利用该机制入侵大豆植株并从中吸走维持生命的营养元素。
  • 据英国每日邮报,曾经首次为人类带来了克隆羊多利的爱丁堡Roslin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现在又提出了一种繁育鸡的新方法。
  • 很长一段时间,蜜蜂被认为通过发出人们听不见的嗬嗬声来进行交流。科学家曾认为它们的这种交流形式,是让其他蜜蜂"停止搜索"的信号,但新的研究表明,这些嗬嗬声可能只是表示蜜蜂的"惊喜之情"。
  • 科学家们目前致力于一个野心勃勃的目标--通过基因工程复活已经灭绝超过4000年的猛犸象。
  • 杀婴行为:在生物学和社会学上来说,杀婴是某一种物种意图令自己同种婴儿死亡的行动,虽然大多数现代社会认为杀婴是不道德或犯罪行为,但是在古文化里却是普遍现象,包括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以及古代的中国和日本。
  • 一种新的类人猿被中国学者发现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11日夜间该成果在美国正式发布,引发热议。作为研究团队之一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范朋飞,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现有白眉长臂猿种群数量不足200只,存在灭绝风险,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 2017年1月30日,国际核酸类重要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所裴端卿研究组和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Andrew Hutchins课题组合作的一篇研究论文。
  • 2017年2月13日,国际知名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神经发育与进化学科组毛炳宇研究员的一篇研究论文,论文报道了脊椎动物早期神经发育研究进展。
  •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的龚能博士团队与蒲慕明院士合作,通过一种新的视觉—本体位置偶联训练方法,发现经过训练的恒河猴自发地表现出镜像自我识别的能力。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沈伟课题组在解析哺乳动物体温调节的神经环路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首页 上一页 166 167 168 169 170 下一页 尾页 共3011篇文章/共201页
栏目搜索: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