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实验动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研究进展/实验动物
  • 据日媒报道,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及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位于川崎市)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在6月30日的美国科学杂志《细胞-干细胞》上发文称,使用能有效改变遗传基因的“基因编辑”技术,成功产下了无免疫力的小型狨猴。
  • 2016年7月4日(具体拍摄时间不详),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远看,大家都以为这头羚羊只有一只角,近看才发现,它的一只角指向天空,另一只角指向大地!因为基因突变的缘故,这头特别的羚羊的两只角竟朝向不同的方向生长,这一幕被Senka Gavrilovic拍摄下来。
  • 近日,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龙瑞军研究团队、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同研究发现,青藏高原牦牛和藏羊的瘤胃微生物营养生态学的分子机制,即如何使宿主实现低甲烷排放和有限营养素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该成果已在《细胞》旗下子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上发表。
  •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自然宿主通常是免于疾病的发生。致病性和非致病性SIV感染后共享一些主要特点:大量病毒增殖,黏膜CD4 + T细胞大面积急性耗竭,通过适应性和先天免疫反应对病毒部分控制。自然SIV感染的一个关键区别:快速、主动控制T细胞免疫激活和凋亡,有助于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和缺乏微生物的转运。允许CD4 + T细胞和…
  • 建立小鼠游泳耐力实验系统,挖掘评价小鼠游泳耐力的新指标,并用此系统验证红景天对小鼠耐力的影响。
  • 观察自发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ZDF大鼠早期微血管并发症的生化指标及病理变化。
  • 通过分析野生型小鼠(WT)与Fkbp51基因敲除(KO)小鼠肝脏、海马RNA表达谱系之间的差异,研究Fkbp51基因在代谢通路和神经通路中的作用。
  • 目前,大多数人类流行传染病来源于哺乳动物。但人们仍对哺乳动物—人病原体传播途径的全球模式知之甚少。来自美国卡里生态系统研究所和佐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集合了记录哺乳动物—人疾病的世界地图,旨在分析能否预测新动物传染病的出现。相关成果近日刊登于《寄生虫学趋势》。
  • 本研究以获得树鼩HGF完整编码序列为目的,同时比较分析其分子特征与差异,为树鼩HGF后续的制备和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 《新科学家》杂志透露,日本研究人员通过经基因工程改造,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只患有帕金森症的猴子。作为研究计划的一部分,他们还创造了其他猴子以模拟阿尔茨海默病及运动神经元疾病。
  • 对巴马小型猪和西藏小型猪的与代谢综合征有关的生理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该两种猪作为代谢综合征模型动物的可行性。
  • 本周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篇论文显示,从母亲那里获得更多面对面互动的幼年期普通猕猴(Macaca Mulatta)长大后会具有更高的社会性。这项研究表示,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幼年期的经历对于社会行为有持续的影响。
  •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在线发表了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Seweryn Olkowicz研究员的一篇研究论文,研究显示从前脑神经元的全部数量来说,一些鸟类要比人们曾经认为的聪明很多。
  • 今年6月4日,这只火烈鸟幼仔在南宁市动物园破壳而出,这不仅是南宁动物园首次繁殖成功火烈鸟,也是广西首例火烈鸟成功繁殖记录。
  • 科学家已经揭示大脑会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神经网络来预测它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所有的新情况,即“预适应”来面对任何发生的不测事件。这个发现来自一个新的发表在PLOS计算生物杂志的神经科学研究。
首页 上一页 177 178 179 180 181 下一页 尾页 共3009篇文章/共201页
栏目搜索: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