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实验动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研究进展/实验动物
  • 法布雷病(FD)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属于溶酶体贮存病(LSD)的一种。该病由溶酶体半乳糖苷酶A(α-GalA)活性缺乏引起,导致其代谢底物三己糖酰基鞘脂醇(GL3)和相关鞘糖脂在心脏、肾脏、胰腺、皮肤、肺和神经系统等人体各器官中大量贮积。这种贮积最终引发一系列相应的器官疾病,严重病例可能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或终末期肾病,甚至过早…
  • 近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吴军等研究人员合作在小鼠体内生成大鼠前脑组织。2024年4月25日,《细胞》杂志发表了这项成果。
  • 在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中,包括中风、创伤、脑炎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星形胶质细胞会发生显著的表型变化。亚历山大病(AxD)是一种主要影响婴幼儿和儿童的白质营养不良症,其特征为运动和认知障碍以及癫痫发作。在AxD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基因突变导致蛋白在星形胶质细胞中异常积累,形成蛋白聚集体。这些聚集体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结构和功…
  •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查尔斯·帕金斯中心、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遗传学系、法国蔚蓝海岸大学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研究人员发现,雄性小鼠的饮食结构会影响下一代的健康。相关研究于2024年4月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
  • 首次成功构建了小鼠肝脏的高精度时空图谱,探索了肝脏的空间分子特征与损伤修复中的分子机制,为未来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一项最新的研究增强了人们对猴痘病毒(现称mpox病毒)疫苗研发的信心,它有望有效预防人类感染该病毒后引发的疾病。此项研究在塔夫茨大学卡明斯兽医学院Amanda J. Martinot教授实验室开展,聚焦于猴痘病毒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活动,以提升公众认知,即女性可能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
  • 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程和平团队通过对哺乳动物的生物钟主钟——视交叉上核(SCN)的时间计算机制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大脑深部脑区中SCN的神经元集群,可通过众多神经元的“集体决策”计算时间,时间解码准确率可达99%。这一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细胞研究》。
  • 以下是犬类交流的简明指南,将帮助你成为一名熟练的翻译。值得注意的是,品种特征会使信息复杂化,例如秋田犬放松的耳朵和尾巴(耳朵直立,尾巴卷在背上)看起来与金毛猎犬放松的耳朵和尾巴(垂耳,长而低的尾巴)完全不同。还要注意的是,如果肢体语言前后摇摆不定,这可能表明矛盾或冲突,这可能是侵略性的先兆。
  • 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昆士兰大学等单位的联合研究团队,在东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肯尼亚和乌干达,对959只蝙蝠和372只啮齿动物进行了大规模的病毒组调查。基于华大智造T系列测序平台,研究团队通过宏转录组测序揭示了这些野生动物中的病毒多样性、重组和跨地域传播特征。4月10日,成果于《微生物组》发表。
  • 本文基于近几年开展的有关新生鼠心肌再生的研究,综述了影响心肌再生基因表达的因素( ncRNAs、转录 因子等)、心肌再生相关信号通路和非心肌细胞(细胞外基质、免疫反应、心外膜等)对心肌再生的调节作用,以期为 实现成年哺乳动物心肌损伤后心肌再生提供方向。
  • 为进一步提升实验动物学的教学质量,本教研室基于多媒体教室与智慧教室的不同教学环境,以《医学实验动 物学》的理论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对课程授课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探索。
  • 建立封闭群实验用鹌鹑微卫星 DNA 遗传检测方法。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群落生态与保护研究组联合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的科研人员,探讨了笼状结构在食草动物影响下的进化过程。
  • 本文对5XFAD转基因小鼠模型的模型构建、生物学背景、生物学特性及 AD 防治药物的研发应 用进行总结,以期为 5 × FAD 转基因小鼠在 AD 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作用。
  • 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实验动物对于新药开发、病理机制探究及治疗策略验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确保科研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实验动物的饲养条件尤其是饲料的质量尤其重要,因此实验动物饲料标准化日益得到重视。本文将对国内外实验动物饲料标准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首页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下一页 尾页 共3011篇文章/共201页
栏目搜索: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