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庆大霉素中毒性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鼠模型

2024年10月10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常用医药研究动物模型》 作者:主编 苗明三 朱飞鹏 责任编辑:yjcadmin

1.造模材料  动物: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体重200~260g;药物: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

2.造模方法  造模组每天分2次皮下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剂量为400mg/kg,连续2天;对照组则皮下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

3.造模原理  庆大霉素中毒导致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

4.造模后的变化  造模后,造模组动物24h尿量(urine volume, UV)均呈上升趋势,于11天达峰值后逐渐下降恢复至正常水平;SCr呈上升趋势;CCr于5天有所下降,8天升高,之后逐渐下降,29天时恢复正常水平;钠分次排泄率(fractional excretion of sodium, FENa)呈上升趋势,然后逐渐下降。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光镜观察,造模2天后,造模组可见肾皮质及外髓外带出现炎性细胞灶性浸润,个别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肿胀、空泡变性,并见异常PAS阳性包含物聚集,刷状缘部分脱失。注射5天,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广泛坏死,脱落入管腔,致使管腔内充满红色颗粒状坏死物,并见蛋白管型,管壁未出现断裂及塌陷现象,PAS染色显示基底膜保持完整,此时可见个别近曲小管的基底膜上开始覆有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8天、11天,管腔内坏死物质逐渐减少,近曲小管再生明显,上皮细胞逐渐增多、增高,部分增生成乳头样突入管腔,可见有丝分裂象,PAS染色示刷状缘逐渐增多。22天,造模组形态接近对照组。

电镜观察,造模2天后,造模组可见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微绒毛大量脱失;细胞质内次级吞噬体明显增多,内见大量髓样小体,大小不一,板层状或带状,电子致密度高;线粒体肿胀并且数量减少,基质颗粒消失;细胞基底面质膜内褶变平且数量减少。5天,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坏死,管腔内充满髓样小体、细胞核和细胞器的膜性碎片;个别残存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有大量的髓样小体以及少量残存的腔面微绒毛,8天、11天,近曲小管表面开始覆盖一层上皮细胞,腔面逐渐出现粗短的微绒毛,基底面质膜内褶逐渐增多,髓样小体减少,线粒体数量有所增加。15天,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腔面开始有吞饮小泡出现;22天,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仍可见少量髓样小体。29天,恢复正常。此外,造模组在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少量髓样小体形成,2天、5天时较明显。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