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嘌呤致大鼠慢性肾衰竭贫血动物模型的建立
1.造模材料 动物:SD清洁级雄性大鼠,体重(100±10)g;药物:腺嘌呤。
2.造模方法
(1)大鼠用正常饲料喂养观察3~5天,体重增加,一般状态良好即开始用含腺嘌呤饲料喂养。腺嘌呤浓度为0.75%,投入量为每天300mg,连续喂养7周,同时设正常对照组(正常饲料喂养)。
(2)大鼠适应环境7天后,除正常对照组外,余下大鼠均按300mg/kg每天剂量,以腺嘌呤灌胃,连续10天;再改为250mg/kg每天剂量腺嘌呤灌胃,连续11天,总用药21天。造模成功。
3.造模原理 高浓度腺嘌呤通过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生成极难溶于水的2,8-二羟基腺嘌呤,后者沉积在肾小管,影响了氮质化合物的排泄,导致氮质血症、毒素蓄积及电解质和氨基酸代谢紊乱,最终引起肾衰竭。
4.造模后一般变化 随着口服含腺嘌呤饲料天数增加,饮水量增加,最高饮水量可达正常对照组的2~3倍。同时体重下降,尿量明显增多,体毛干枯、无光泽,精神萎靡,严重者出现肌肉震颤、抽搐、衰竭而死亡。
5.造模后生化变化
(1)大鼠慢性肾衰贫血模型的血液学指标变化:正常对照组红细胞(RBC)为(9.24±0.70)×10的12次方个/L,血红蛋白(HGB)为(193.07±7.76)g/L,红细胞比容(HCT)为(49.99±2.68)%,血小板(PLT)为(1014.09±91.13)×10的9次方个/L;模型组 RBC为(6.30±0.85)×10的12次方个/L,HGB为(154.34±10.93)g/L,HCT为(38.14±4.85)%,PLT为(713.23±211.38)×10的9次方个/L。造模后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等主要红系指标均下降,血小板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
(2)大鼠慢性肾衰贫血模型的血生化指标变化:正常对照组肌酐为(0.78±0.25) mg/dl,尿素氮(BUN)为(25.63±4.14)mg/dl,清蛋白为(51.87±5.23)g/dl,总蛋白为(6.38±0.58)g/dl,胆固醇为(91.29±10.23)mg/dl;模型组肌酐为(1.48±0.35)mg/dl,BUN为(59.40±11.15)mg/dl,清蛋白为(46.26±7.33)g/dl,总蛋白为(5.97±0.57)g/dl,胆固醇为(102.18±16.45)mg/dl。造模后血尿素氮、肌酐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同时有清蛋白下降,总蛋白及胆固醇变化不明显。
6.造模后病理变化 模型组大鼠两肾呈灰白色,表面颗粒状,明显凹凸不平,肾增大或缩小。显微镜检查:肾小球数目减少,呈萎缩状;肾小管囊状扩张;肾皮质广泛腺嘌呤异物肉芽肿;肾间质纤维化明显,间质纤维细胞增生达显著。
7.注意事项 为了减少差异,最好用雄性动物;采血时应特别注意防止溶血,否则血钾偏高;配制饲料时,腺嘌呤要充分与饲料混合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