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口腔溃疡模型
1.造模材料 动物:新西兰兔,体重2kg左右,雌雄不限;药物:90%苯酚,3%戊巴比妥,冰硼散,冰醋酸,CaCl2。
2.造模方法
(1)将塑料离心管底部磨出直径为3mm的孔,用小棉球蘸90%苯酚(湿润、不溢出为度)置管内小孔处;将兔用3%戊巴比妥静脉麻醉,牵开上下唇,暴露口腔颊部黏膜,离心管垂直于口腔黏膜,烧灼30秒,可见口腔黏膜苍白,同一兔共烧灼上下左右4个面。
(2)取健康家兔,体重2~2.5kg,每天仅给予30g/kg淀粉饼饮食,连续7天后,在其右侧下牙床后半部用镊子夹起黏膜造成0.3~0.5cm的创面,再用滴管滴一滴2000个/ml金黄色葡萄球菌溶液于创面上,从第二天起即用被上述菌液污染的镊子刺激创面,直至该部位出现0.3~0.5cm溃疡面(白色或淡黄色假膜覆盖)。
(3)兔整体置固定器内固定翻起兔左上唇,将三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培养液(2×10的7次方CFU/ml)0.1ml加0.1ml空气注射于兔左上唇黏膜下,每天注射1次,连续3天,末次注射后24~48h观察溃疡面形成情况。
(4)选用正常家兔4只,急性处死,在无菌条件下制取口腔黏膜组织,研磨成糊状。另在其他家兔脊柱两侧皮内注射上述组织乳化液1ml,共注射20点。每隔2周注射1次,共注射5次。
以6只家兔,剥取口腔黏膜组织,用内切式匀浆器匀浆,超声波震荡,低温离心,保留沉淀物,取上清液装入透析袋内。透析4h,冷冻干燥,获得粉末状蛋白质。将实验兔15只分为三组,第一组注射提取口腔黏膜蛋白质,每次每只注射12.5mg,将其溶于0.5ml磷酸缓冲液中,再加入0.5ml的完全弗氏佐剂而呈乳化液,共注射5次。第二组注射口腔黏膜蛋白质提取过程中的沉淀物。第三组为对照组,注射1ml的磷酸缓冲液。
(5)取坐位,双手将家兔躯体及头部固定;另一人左手翻起家兔一侧上口唇,右手持微量注射器,先在该上口唇的齿面黏膜下注入空气0.05ml,再注入10%CaCl2溶液0.05ml。注射Cacl2后2~3h局部出现红肿(约5mm),8~9h后局部形成化脓性溃疡(约4mm)。溃疡的周围红肿,中央凹陷糜烂,有少许脓液,8~10天溃疡自然愈合。局部用药可缩短愈合时间。观察药物疗效的指标有溃疡修复百分率=(溃疡形成时面积-给药后面积)/溃疡形成时面积。
(6)取家兔,随机分两组,即模型组、给药组。用一内径0.6cm,长3cm的玻璃管垂直固定于家兔口腔黏膜表面,向管内注入体积分数为30%的冰醋酸0.2ml,30s后用棉签蘸出冰醋酸。24h后,测定无水肿黏膜溃疡面积和观察炎症充血情况,并参照分级标准进行分级。
分级标准:0级:溃疡周围无红晕,无水肿;1级:溃疡周围稍有红晕;2级:溃疡周围有红晕,无水肿;3级:溃疡周围有红晕,有水肿。
第4天取家兔观察炎症充血情况并测定溃疡面积后处死,取溃疡处黏膜组织用体积分数为10%的甲醛固定,进行病理组织检查。
(7)将兔整体置固定器内固定,上唇黏膜下注入0.05ml空气,再注入5%冰醋酸溶液0.05ml,24h后观察溃疡面形成情况。注入部位呈白色或淡黄色、圆形或椭圆形溃疡,溃疡面周围充血、水肿,中央略凹陷,有少许淡黄色炎性渗出物,即表示溃疡形成。
3.造模原理
(1)通过化学药品损伤胃壁组织,使受损部位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深可涉及胃壁各层组织的穿透性溃疡。
(2)利用机械损伤家兔口腔黏膜、金黄色葡萄球菌液连续感染的方法制备口腔溃疡动物。
(3)用不同组织抗原诱导实验动物产生口腔病损。用机械方法处理口腔黏膜提取蛋白质,用以诱导家兔产生口腔病损。
(4)冰醋酸可明显诱发家兔口腔黏膜炎症和充血,并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
4.造模后一般变化
(1)第二天,麻醉好后,观察创面已变成直径约3mm的圆形溃疡,表面充血,无伪膜,边界较清晰。
(2)于第三次注射抗原后,实验组家兔口腔内出现病损。溃疡多发生在下唇和上唇,其次是牙龈和口底黏膜。
在第二次免疫注射蛋白质抗原后第8天,口腔内开始出现病损,溃疡多发生在下唇和上唇,其次是牙龈和口底黏膜。
(3)模型组口腔溃疡大鼠口角流口水,黏膜红肿,溃烂明显,进食量减少,体重降低,血中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口腔膜组用药后第2天口腔膜溃疡症状明显减轻,进食量增加,体重增加,血中自细胞总数正常。
5.造模后病理变化
(1)模型对照组:口腔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等组织结构正常,黏膜层无明显增厚,黏膜下层血管扩张充血,可见大量炎细胞呈簇状或散在分布。
(2)组织活检8次,组织像为黏膜表层坏死、脱落,形成溃疡,表面被覆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性渗出物。溃疡底部及上皮下小血管扩张充血,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
取活检10次,组织像为黏膜表层坏死、脱落,形成溃疡,表面被覆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性渗出物。溃疡底部及上皮下小血管扩张充血,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
(3)模型组肉眼观察黏膜面几乎均见有凹陷性缺损:直径0.2~0.3cm;表面有较多灰白色或灰黄色炎性坏死物;镜下见明显溃疡,范围较大,溃疡表面鳞状上皮坏死,脱落并有较多坏死组织及炎性渗出物;溃疡下结缔组织也见明显坏死;大量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等炎性浸润,深达黏膜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