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腺嘌呤应用法致性腺功能改变肾虚证模型(肾阴虚)

2025年08月15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常用医药研究动物模型》 作者:主编 苗明三 朱飞鹏 责任编辑:yjcadmin

1.造模材料  动物:Wistar大鼠,雄性,体重为200g左右;药物:腺嘌呤。

2.造模方法

(1)以0.59%腺嘌呤百分比掺入饲料中喂养大鼠,实际摄入量约300mg/kg,每日投入量350mg/kg,喂养1个月。

(2)SD大鼠(普通级),实验室繁殖,取雄性新生鼠于出生后第2、4、6、8、10天皮下注射MSG4mg/kg,对照组皮下注射0.9%NaCl,28天后离乳,饲养至第8周时即可。每7天测肛温1次。

(3)给予SD大鼠腺嘌呤30mg/100g,与蒸馏水混成悬浮液15ml灌胃,每日1次,共30天。

3.造模原理  大鼠是采用MSG给新生期大鼠注射造模。MSG为神经毒素,能选择性毁损大鼠下丘脑弓状核。下丘脑是重要的神经内分泌中枢,弓状核又是下丘脑与垂体联系的核心部位。新生期大鼠给予MSG,成年后其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出现多层次多环节的紊乱。

腺嘌呤是核酸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当机体摄入大剂量腺嘌呤时,异常高浓度的腺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则转变成极难溶解于水的2,8-二羟基腺嘌呤,这种代谢产物沉积于肾小管,引起肾衰竭,腺嘌呤代谢产物不仅仅因机械性阻塞肾小管而引起肾衰竭,而且还可能由于腺嘌呤代谢产物“毒性”作用,使肾组织中与糖、脂肪、蛋白质代谢有关的多种酶活性受抑制,影响了肾组织的能量代谢。这是腺嘌呤引起“肾阳虚”证候的机制之一。

4.造模后一般变化  实验大鼠出现日益消瘦,体温下降,畏寒肢冷,蜷缩挟背,体毛脱落,多尿,反应迟钝,精神委顿,少动闭眼,尾部苍白等现象。

5.造模后生化变化

(1)实验大鼠触电潜伏期(秒)、错误反应次数的变化:MSG大鼠跳台实验:正常组的测试触电潜伏期(秒)、错误反应次数((K/5min)(训练期,测验期)分别为251.91±101.5、0.80±0.8、0.3±0.7;模型组分别为64.31±80.1、2.85±1.7、2.31±1.0。从上面可以看出,MSG大鼠与正常组比较,跳台训练期、测试期错误反应次数均显著增加,触电潜伏期显著缩短,说明造模成功。

(2)MSG大鼠血浆肾上腺皮质激素(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含量:MSG大鼠血浆CORT、ACTH含量(nM/g)分别为91.37±46.21、254.12±77.81;空白组分别为41.70±30.19、126.15±173.08。模型组较正常组显著升高。

(3)该模型有雌雄激素比例的改变:模型组皮质醇含量下降,血浆促性腺激素含量下降,睾丸在性激素生成功能障碍的同时,又存在精子形成功能的障碍,睾丸内参与代谢的酶及参与精子形成过程的酶活性下降,生精功能低下,睾丸发生组织病理改变。该模型同时还有慢性肾衰表现,包括肾小管组织代谢酶活性的下降,黏多糖含量减少,肾组织病理改变,肾吸收及排泄蛋白功能下降,血浆中分子物质含量增加。

6.造模后病理变化

(1)睾丸的变化:模型组睾丸萎缩,大部分曲细精管退化变性,管腔内上皮变薄,各级精细胞变性,数目减少,间质细胞减少,曲细精管间结缔组织增多。

(2)鼠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GRmRNA)表达:GRmRNA主要在细胞胞浆着色,DAB显色,苏木素复染。镜下观察,正常组海马可见GRmRNA染色细胞,处于±~+范围;MSG组海马可见多量GRmRNA阳性染色细胞,处于++~+++范围。

(3)MSG大鼠海马尼氏体和肾上腺形态变化:海马甲苯胺蓝染色显示MSG组细胞稀疏、个数减少、有空泡出现,胞浆着色较浅,细胞轮廓不规整。尼氏体染色半定量分析观察到:MSG大鼠光密度有降低的趋势。肾上腺HE染色显示髓质层明显缩小,皮质层与髓质层之比增加,皮质束状带细胞数量增多,细胞绝对体积无明显变化,核有所缩小,核内染色质疏松淡染,胞浆相对增加,血窦明显扩张充血。

7.注意事项  每次注射时要配制新鲜的药液,皮下注射的位置要换部位,以免局部皮肤的损伤。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