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鼠口腔溃疡模型
1.造模材料 动物:豚鼠,雌雄各半,体重1.5~1.7kg;药物:稀盐酸,苯酚。
2.造模方法
(1)将一小棉球置于直径为5mm的玻璃管一端,使之与管口平齐。再将玻璃管放在90%苯酚溶液中,使药液浸透棉球。球底部与玻璃管下口平,继而在管内滴加90%苯酚溶液至刚浸透小棉球,将置有石炭的滴管下端与大鼠左右侧颊黏膜处接触30秒,既见该区域有直径约2mm的白色损害,次日肉眼可见大鼠口唇边潮湿,流口水,颊黏膜处红肿,即造膜成功。
(2)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组造口腔溃疡模型,用乙醚麻醉豚鼠,将一小棉球置于直径为5mm的玻璃管一端(使之与管口平齐),再将玻璃管塞棉球一端滴加900g/L苯酚溶液,灼烧豚鼠左侧面颊60s,24小时后观察,豚鼠口腔黏膜上均出现直径5mm的溃疡。空白对照组豚鼠麻醉后,用塞棉球的玻璃管蘸生理盐水后放在豚鼠左侧面颊60s。
(3)取盐酸(分析纯)以水分别配制成0.05mol/L、0.1mol/L、0.2mol/L、0.3moL/L四个浓度级,将供试用豚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用棉签拭取上述各浓度的稀盐酸涂在动物口腔黏膜及舌面上(每组涂同一浓度),每天3次,涂一周观察各组动物口腔黏膜的变化,选用可造成全组动物每只出现四个以上溃疡面的最低稀盐酸浓度。试验结果表明,选用0.2mol/L的稀盐酸进行化学烧伤即可建立有效的豚鼠口腔溃疡模型。
3.造模后一般变化 模型组口腔溃疡大鼠口角流口水,黏膜红肿,溃烂明显,进食量减少,体重降低,血中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口腔膜组用药后第2天口腔膜溃疡症状明显减轻,进食量增加,体重增加,血中自细胞总数正常。
4.造模后病理变化 空白组大鼠10例黏膜组织结构正常,未见溃疡形成,固有膜未见炎症反应。模型组10例动物均可见黏膜表面溃疡形成,镜下见复层扁平上皮坏死、脱落、消失,溃疡表面见大量炎性渗出物,固有膜血管扩张充血,大量炎细胞浸润,并累及横纹肌,说明造模是成功的,口腔膜组仅少数动物见黏膜溃疡,溃疡面缩小,病理变化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其余动物溃疡基本愈合,黏膜组织结构基本正常,固有膜炎症反应明显减轻,仅见少量炎细胞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