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豚鼠鼻炎模型

2025年05月20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常用医药研究动物模型》 作者:主编 苗明三 朱飞鹏 责任编辑:yjcadmin

1.造模材料  动物:健康豚鼠,雌雄各半,体重350~400g;药物:甲苯-2,4-二异氰酸酯,橄榄油,卵清蛋白,氢氧化铝。

2.造模方法

(1)取体重250~300g的豚鼠,雌雄不限。用橄榄油将甲苯-2,4-二异氰酸酯配成10%溶液作为致敏剂。取10%甲苯-2,4-二异氰酸酯溶液10μl,用加样器滴入豚鼠双侧鼻腔,每侧5μl,每天一次,连续7天。阴性对照组以同容量的橄榄油滴鼻。

(2)采用卵清蛋白致敏的方法,模型组用30mg卵清蛋白作抗原,氢氧化铝粉末3g作佐剂,加生理盐水100ml制成混悬液,每鼠腹腔注射1ml,隔日1次,共7次,为基础致敏。再用2%清蛋白生理盐水攻击双侧鼻腔,每侧0.05ml,每天1次,共7次。

(3)实验组每只动物用移液器滴入10%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橄榄油溶液10μL,每侧鼻孔5μL,每天1次,连续7天。

(4)用卵清清蛋白1mg加氢氧化铝2mg和百日咳杆菌混合溶液注射入豚鼠脚掌皮内,5天后分别在10处注射0.5mg卵清清蛋白加强,从14~42天每天用10μl(1mg/ml)的卵清清蛋白滴鼻激发。

3.造模原理  组胺在变应性鼻炎发病的多个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是产生变应性鼻炎症状的主要炎性介质,可激动鼻黏膜上分布的三叉神经末梢上的H1受体,引起三叉神经的动作电位,产生鼻痒和喷嚏,同时可使微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嗜酸性细胞增多及分泌活动亢进等。

4.造模后一般变化  致敏豚鼠从第一次滴药开始,鼻腔滴药后10min内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鼻痒和喷嚏症状,但无明显清涕。上述症状随着滴药次数增加而逐渐加重,并出现清涕。典型的鼻痒、喷嚏和清涕症状出现于开始滴药5~7天后。10天后造模全部成功

5.造模后生化变化

(1)前后症状积分比较:正常组给药前症状积分为0.50±0.53,给药后症状积分为0.50±0.53,前后差值0.00±0.47;模型组给药前症状积分6.60±0.84,给药后症状积分6.80±0.63,前后差值0.20±0.79。

(2)鼻中隔黏膜嗜酸性细胞及肥大细胞计数:正常组嗜酸性细胞数为0.12±0.17,肥大细胞数0.61±0.35;模型组嗜酸性细胞数12.81±3.04,肥大细胞数8.95±1.91。

6.造模后病理变化  鼻黏膜水肿、增厚,部分上皮变性脱落,血管扩张淤血,黏膜下层可见以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并伴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7.注意事项  除用豚鼠外,亦可用体重180~200g左右的Wistar大鼠,雌雄不限。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