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泻叶应用法致苦寒泻下脾虚证模型(脾阳虚)
1.造模材料 动物:小鼠或大鼠;药物:番泻叶。
2.造模方法
(1)小鼠,NIH封闭群,体重为30g左右,用番泻叶水煎剂灌喂,用药量为16.7g/kg,每天1次,用药40天。
(2)小鼠,雄性,体重为20~30g,番泻叶用开水冲,之后用滤出液灌喂,用药量为12~40g/kg,每日1次,用药5天。
(3)大鼠,Wistar种,SD纯系。雄性或雌性,体重为180~230g,平均约200g,番泻叶浸出液,灌喂,用药量为1~16.8g/kg,每日1次,平均约6.9g/kg,用药时间为15~30天,平均21.7天,总用药量为252g/kg,平均139.7g/kg,每日1次。
(4)Wistar大鼠,体重为200~250g,将自来水放入烧杯中煮沸后,迅速将印度产番泻叶以20ml水中放入1g番泻叶的比例投入沸水中浸泡,冷却后使用,按每日20ml/kg,2次/天的量给予番泻叶浸剂灌服,连续20天。
3.造模原理 番泻叶含有蒽醌苷类,经口投药后,通过小肠传递入大肠,也可由小肠吸收经血流而进入大肠内,或经胆汁分泌而传入。蒽醌苷类本身并无导泻作用,而是蒽醌苷类被大肠内细菌分解为蒽醌,蒽醌作用于大肠,提高远段和中段结肠的张力,抑制大肠的水和电解质的吸收,使水分滞留于肠腔,增加大肠推进性蠕动,导致腹泻。《脾胃论》云:“大忌苦寒之药伤其脾胃”,可见苦寒泻下药可导致脾的功能受到损害,所用苦寒泻下药番泻叶造成临床脾虚症状,制造脾虚模型。
用苦寒药番泻叶造脾虚模型是根据李东垣“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论》)的理论而来的。服番泻叶后,苦寒伤中,中气虚弱,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使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内经》有言,“清气在下,则生飨泻;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故可见腹胀,泄泻,甚至脱肛;胃不受纳,可见食少纳呆;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于全身。四肢肌肉及清窍失养,皮毛失煦,故出现精神萎靡不振、易疲劳、毛色枯槁、消瘦、体重减轻、四肢肌肉萎软无力、四肢不收,甚者行走蹒跚、不稳等症状;脾气虚甚则脾阳不足,可见其肢体蜷缩、畏寒扎堆,如李果所说:“脾胃之气下流,则无阳以护其门,则不胜其寒,乃生寒热,此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4.造模后一般变化 动物出现的症状类似大黄法,从实验开始至结束均为稀糊状大便,体重持续下降,作用较强。小鼠出现体重下降、便溏脱肛、纳呆、腹胀、毛色枯槁等脾虚症状后说明造模成功。
一般状况为模型组小鼠在灌服100%番泻叶煎剂后,出现食量明显下降、眯眼、少动、扎堆、便条状稀便、背毛散乱而无光泽、双耳后背,达到脾虚模型标准。
5.造模后生化变化
(1)对脾虚小鼠脾细胞T细胞亚群数量的调节作用:生理盐水对照组CD4量、CD8含量分别是26.89±2.26,15.10±1.56;模型组为10.10±3.10,7.60±1.40;经番泻叶造成脾虚模型后,模型组小鼠的CD4和CD8T细胞数量均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说明造模成功。
(2)脾虚模型小鼠外周血象的变化:番泻叶组白细胞(×10的9次方/L)、红细胞(×10的12次方/L)、平均血细胞容积(f1)、血小板(×10的9次方/L)分别为3.61±1.21、7.02±0.66、92.44±13.06、723.33±158.59;正常组分别为4.25±0.73、7.20±0.88、51.98±6.06、700.57±230.84;番泻叶所致脾虚模型小鼠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明显变化,但两种模型小鼠的平均血细胞容积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上升,而且在对WBC数目变化的影响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6.注意事项 番泻叶的煎煮一定要均匀,煎煮时间要控制的统一。注意小鼠的饲养环境,温度不可过于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