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舍平应用法致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脾虚证模型(脾阳虚)
1.造模材料 动物:小鼠,昆明种,雌性,20~25g;Wistar大鼠,体重250~300g;药物:利舍平。
2.造模方法
(1)皮下注射利舍平0.30mg/kg,每日1次,持续给药14天。从第8天起至第14天同时灌服常水0.20ml/天。
(2)昆明种小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利舍平组小鼠每日皮下注射利舍平0.25mg/kg,空白对照组则皮下注射等量0.85%氯化钠溶液,连续10天。
(3)小鼠体重20~25g,以利舍平0.1mg/kg皮下注射,连续14天,即形成利舍平化脾虚型小鼠,或取大鼠,肌注利舍平注射液,每日0.2mg/kg,连续3天。
(4)小鼠每日皮下注射0.3mg/kg体重的利舍平或每日皮下注射0.15ml/kg体重的利舍平,连续10~14天,出现脾虚症状。
3.造模原理 利用肾上腺素能神经阻滞药利舍平注射模拟脾虚证的动物模型,利舍平可以耗竭动物体内的儿茶酚胺,一定剂量的利舍平能使动物引起与中医脾虚证类似的症状。此方法可靠性和重复性强,简单易行。脾虚证所表现的胃肠功能紊乱,其发病机制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胆碱能神经功能亢进有关。利舍平可以耗竭动物体内的单胺类递质(主要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降低脑内和外周神经中单胺类递质的含量,使副交感神经功能相对亢进。
4.造模后一般变化 动物自给利舍平第5天起,表现出体重减轻,摄食量明显减少、消瘦、腹泻、脱肛、体温降低、耐寒力差、拱背、蜷卧、自由活动度明显减少、痛阈升高、眼睑下垂、毛发疏松等症状。
利舍平组小鼠出现眯眼、少动、扎堆、背毛散乱而无光泽等症状。
5.造模后生化变化
(1)利舍平型脾虚小鼠体重、体温的影响:空白对照组给药前体温(℃),体重(g)分别为36.4±0.6、19.0±0.8,给利舍平后8天体温体重分别为36.5±0.4、21.6±0.4;模型对照组给药前体温、体重分别为36.3±0.5、18.6±0.6,给利舍平后8天体温、体重分别为33.6±0.7、15.8±1.0。可见,利舍平组连续给药7天,小鼠体重、体温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表明造成脾虚动物模型。
(2)各组大鼠胃黏膜非蛋白质巯基物质(NP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比较:正常对照组NPSH(μg/mg)、GSH-px(U/mg)、CAT(U/mg)、SOD(U/mg)、LPO(U/mg)分别为2.66±0.32,65.31±7.54,1.22±0.23,174.95±20.98,17.77±4.85;模型组分别为150.23±0.06,28.41±4.00,0.63±0.07,163.32±14.99,18.06±3.05。说明造模成功。
(3)脾虚大鼠小肠电变化:脾虚组的慢波频率(次/分)、快波出现率(%)、最大振幅(mV)、快波数(次/分)分别为35.42±2.08、9.27±8.02、1.99±0.82、2.65±1.03;正常组分别为36±1.897、2.5±2.33、1.01±0.49、1.5±0.67,统计结果显示呈现显著性,说明造模成功。
6.造模后病理变化 胃及十二指肠的变化:肉眼所见,正常对照组动物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完整、红润、皱襞光滑,未见溃疡或糜烂、出血现象;模型组表现为胃溃疡、严重的呈现胃黏膜糜烂、十二指肠溃疡。
7.注意事项
(1)不可随意增加,延长模型动物的利舍平给药剂量、时间。既要考虑到模型动物出现的典型症状,又要顾及实验所选测的有关指标,如果动物病情过重,则指标显示不好。
(2)小肠电的稳定受多种因素干扰,如温度、机械刺激、酸碱度等。
(3)要尽量控制温度,使之接近动物的生理状态,操作时也应该减少对肠管的牵拉,每次牵拉后都要有适当的恢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