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气破气加饥饿失常法致脾虚证模型(脾气虚)
1.造模材料 动物:驴,内蒙古种,雄性,年龄2~4岁;新西兰纯系雄性家兔,体重2.0~2.5kg;大鼠,Wistar种系,雌雄均可。药物:厚朴三物汤:厚朴、枳实、大黄依次以3:3:2比例配成散剂,每次剂量为1.5g/kg,用开水800ml浸泡10min,稀释至2600ml。
2.造模方法
(1)按剂量1.5g/kg体重给驴灌胃,隔日1次,当日禁食,次日足量喂饲,连续6周。
(2)脾虚组:雌10只,雄11只。以厚朴、枳实、大黄(购自北京北新中药店)按3:3:2比例常规制成100%煎剂,隔日1次灌喂,4ml/(次·只)(雄),或3ml/(次·只)(雌)。同时隔日喂饲料,即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造模,共26周。
(3)以破气苦降加饮食失节所致大鼠脾虚证模型为例,厚朴、枳实、大黄按3:3:2比例与散米混合,布包冷水浸泡30min,煮沸10min,制成质量分数为100%煎剂,隔天灌胃于模型组动物4ml/(天·只),上、下午各1次,喂药当日禁食,次日给足量食;对照组灌以同量蒸馏水,正常饮食,造模期42天。
(4)加饥饱失常法塑造兔的脾虚模型,即以厚朴、枳实、大黄,芒硝按3:3:2:2比例制成300g/L浓缩混悬液,每日上午10时按6ml/kg体重灌饲家兔,半量进食,连续7天。
3.造模原理 其理论是“脾虚忌下、降泄、破气”(《本草经疏》),“劳则气耗”(《素问·举痛论》),“形体劳倦则脾病”及“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虚乃伤”,“劳倦伤脾”(《素问·本病论》),“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李东垣《脾胃论》)。“脾胃之伤于外者,惟劳倦最能伤脾”(《景岳全书》)。
4.造模后一般变化 造模大鼠普遍消瘦,体重显著下降,口色变淡,毛色粗乱,掌力、四肢力、尾力下降,大便溏软或不成形,食量普遍减少。
兔出现消瘦、体重下降、眯眼、竖毛、毛色枯槁、活动减少、弓背蜷卧、肛门污秽便溏、体温下降等一系列脾虚症状时为造模成功。
5.造模后生化变化
(1)血清中亮氨酸氨肽酶的变化:脾虚驴的锌、铁含量降低,而血清中铜的变化不大,血清中亮氨酸氨肽酶(LAP)活性显著降低,活动范围由13.96~10.631U/L降至10.84~6.161U/L,IgG含量低于正常。
(2)正常兔与脾虚兔胆囊纵径与横径之比的比较:正常组空腹纵径(mm)、横径(mm)、纵径/横径,餐后纵径(mm)、横径(mm)、纵径/横径分别为17.4±1.45、7.15±0.57、2.43±0.11、11.8±1.47、5.61±0.65、2.10±0.11,脾虚组分别为17.87±1.51、5.69±0.37、3.14±0.09、12.87±1.30、5.03±0.51、2.56±0.07。无论空腹还是餐后,脾虚兔的胆囊纵径与横径之比,明显大于正常兔胆囊纵径与横径之比,二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表明脾虚兔之胆囊也呈横径小、张力差、体细长的特征。
6.造模后病理变化
(1)驴的十二指肠病理变化:造模后驴的十二指肠黏膜表面突起的微绒毛,其顶端上皮有面积大小不等的破损甚至脱落,透射电镜下可见微绒毛断面呈膨大或缩小,微绒毛表面的细胞结构大部分消失,横断面显示绒毛粗细不等,直径小于正常。
(2)舌组织病理计量:对照组背隆起后固有层乳头密度(个/100倍视野)、背隆起前基底层核分裂象频数(个/400倍视野)、背隆起前菌状乳头密度(个/100倍视野)分别为17.30±0.49、0.374±0.076、0.091±0.026;脾虚组分别为18.14±0.54、0.364±0.057、0.239±0.040。说明造模成功。
7.注意事项 每只动物的饮食量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