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实验动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研究进展/实验动物
  • 在普通环境实验动物设施中培养和繁育实验用猫,收集实验用猫的背景数据并与外购家猫进行比较,评估繁育实验用猫的可行性。
  • 将G0代普通型Wistar大鼠筛选并传代,分别得到低氧敏感型和低氧耐受型G1代大鼠,初步探讨G1代大鼠和普通型大鼠的低氧敏感性差异。
  • 药品级化合物(Pharmaceutical-Grade Compounds, PGC)被定义为任何活性或非活性药物、生物制剂或试剂,其化学纯度标准已由公认的国家或地区药典建立;例如,美国药典(USP)、英国药典(BP)、国家药典(NF)等。制造商使用这些标准来帮助确保产品在适当的溶液或化合物中具有适当的化学纯度和质量,以确保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 本研究系统地回顾了中国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重点是实验猴)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探讨了当前行业格局的成因,以及面临的潜在挑战与机遇,期望能为中国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杜卫国团队以具有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机制的红耳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高温诱导的STAT3磷酸化(pSTAT3)与雌性通路激活之间的直接遗传联系,揭示了高温诱导卵巢发育的主动过程。
  • 复旦大学粟硕、中国药科大学何婉婷等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Farmed fur animals harbour viruses with zoonotic spillover potential 的研究论文。
  •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病毒学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在南极地区的不同鸟类和哺乳动物物种中检测到H5N1禽流感病毒,包括在黑眉信天翁和南极毛皮海狮中。该发现表明,禽流感疾病影响的地理范围正在扩张,并对南极这一偏远地区产生潜在的生态影响以及对野生动物带来威胁。
  • 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研究组的论文,题为Pramel15 facilitates zygotic nuclear DNMT1 degradation and DNA demethylation 的研究工作。
  •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Hereditary Epidermolysis Bullosa, EB),亦称半桥粒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或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构成了一组复杂的机械性大疱性皮肤疾病谱系。其核心临床特征是皮肤及黏膜在遭遇轻微外伤或摩擦后,迅速形成水疱,如图1所示。这一病理过程根源于编码表皮角蛋白或真表皮间锚定蛋白的基因缺陷,进而引发皮肤结构的根本性改变…
  • 皮肤是非人灵长类动物最大的器官,原发性的皮肤病非常常见,但文献报道较少。皮肤病有可能是局部疾病,但也有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引起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皮肤是了解动物更广泛健康问题的一个独特窗口。尽管皮肤是最容易可视化的器官,但准确识别和描述病变也仍是一个难题。有一部分皮肤病很容易识别和诊断,但是另一些却很难得到最终诊断。可以…
  • 赛业生物选择在C57BL/6NCya背景品系上通过60%高脂饮食诱导构建了DIO-B6-M小鼠(产品编号:C001549),该模型可用于研究肥胖、糖尿病、炎症、脂肪肝等代谢类疾病,以及相关治疗药物的筛选、临床前药效评估等。
  • 8月21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团队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difunctional mechanism of m-AMSA against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的研究论文。
  • 近日从西南大学获悉,该校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代方银教授团队发现了调控寿命的新基因OSER1,并在家蚕、线虫、果蝇等多物种中研究揭示了其调控机制。该基因对寿命的影响得到人类受试者研究结果支持。其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 2024-08-27又见猴痘
    随着以刚果民主共和国为代表的非洲国家猴痘病毒感染病例激增,8月14日世卫组织(WHO)重新将猴痘列为“需要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认为本次猴痘疫情有可能蔓延到非洲大陆以外。
  • 8月22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王立平研究组和临港实验室闵斌研究组合作,在《神经元》(Neuron)上在线发表题为了《猕猴额叶皮层对序列工作记忆的灵活控制》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额叶皮层对信息的灵活排序过程。
首页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尾页 共3007篇文章/共201页
栏目搜索: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