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裸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

2025年03月05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常用医药研究动物模型》 作者:主编 苗明三 朱飞鹏 责任编辑:yjcadmin

1.造模材料  动物:雌性裸鼠,周龄4~6周,体重18~24g,SPF级条件饲养;药物:人子宫内膜取自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患者和正常育龄妇女,经刮宫或开腹手术刮取分泌晚期子宫内膜,用PBS缓冲液漂洗,剪成0.2~0.3cm3碎块,置入PBS缓冲液中(加入青霉素200u/ml、链霉素200μg/ml)。大网膜取自妇科良性肿瘤手术患者,处理方法同上。0.5%戊巴比妥,苯甲酸雌二醇,青霉素,链霉素。

2.造模方法  采用0.5%戊巴比妥给裸鼠做腹腔麻醉,剂量为15~18ml/kg。将麻醉后裸鼠固定、剖腹,切口长约2cm。实验Ⅰ组切除双侧卵巢,实验Ⅱ组不切除卵巢。将子宫内膜碎块分别置入两个实验组裸鼠盆腹腔不同部位,每只裸鼠种植8~10块,每3只裸鼠接受同一个人的子宫内膜。对照组不切除卵巢,同法置入人大网膜,每次种植1只裸鼠。种植后缝合切口,肌内注射青、链霉素3天预防感染。自种植当日起给苯甲酸雌二醇30μg/kg,1次3天,肌内注射。

3.造模后一般变化  人子宫内膜置入裸鼠盆腹腔后,种植成功率100%。种植部位以腹壁(56%)、膀胱旁脂肪(21%)、肠管表面(13%)为主,少数种植部位为腹壁切口(5%)、肝表面(3%)、脾周脂肪(2%)。子宫内膜融合为1~4个种植块,平均(1.9±2.25)个。用EM患者和正常育龄妇女内膜移植产生的异位病灶,在部位、形态等方面肉眼所见无差别。切除卵巢的实验Ⅰ组与未切除卵巢的实验Ⅱ组也无差别。

第5天处死裸鼠剖检见移植内膜与裸鼠组织牢固黏附,移植内膜块隆起明显,质地稍硬,用眼科镊子可牵拉取下。第10天处死者,移植内膜块变硬,与裸鼠组织连接致密。第15天处死者,移植内膜块与裸鼠组织呈融合状态,不易剥离,裸鼠肠管轻度粘连。第20天处死者,移植内膜块与裸鼠组织融合更明显,移植内膜块微微隆起,表面光滑,裸鼠肠管粘连较重。第25天处死者,粘连加重,移植内膜块萎缩变小。第30天处死者,移植内膜块仍存在,但较小。裸鼠处死前存活状态均良好。所有裸鼠处死后腹腔内未见游离子宫内膜,移植内膜块周围血管形成明显。

对照组种植的大网膜部分粘连于腹壁切口,其余部分孤立存在,盆腹腔脏器等无明显粘连,与同期实验组裸鼠比较腹腔内粘连程度明显减轻,越晚期差别越明显。

4.造模后病理变化  裸鼠分批于种植后第5天、10天、15天、20天、25天和30天脱颈椎处死。剖腹,观察盆腹腔移植内膜块生长情况,同时留取异位病灶24份,用10%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

实验组异位病灶中普遍存在散在间质细胞,病灶边缘可见连续的腹膜间皮细胞层与裸鼠组织相连,19份病灶(19/24)有腺体细胞,呈立方形或扁平状。越晚期病灶纤维化越重,内膜细胞与裸鼠间皮细胞、脂肪细胞,甚至肌纤维细胞混合存在,血供丰富。第30天的异位病灶仍可见腺体及间质细胞。全部裸鼠异位病灶均可见明显变性、坏死,周边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对照组大网膜病灶除炎性反应外,组织结构无改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