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模型制备

脾不统血便血证(下消化道出血)模型

2025年08月04日 浏览量: 评论(0) 来源:《常用医药研究动物模型》 作者:主编 苗明三 朱飞鹏 责任编辑:yjcadmin

1.造模材料  动物:大鼠,SD品系;BALB/C小鼠,体重为18~22g,雌性;动物:食醋或白醋(pH=3),50%医用乙醇,豚鼠抗小鼠血小板抗血清(APS)。

2.造模方法

(1)用食醋或白醋(pH=3)1ml/100g诱发大鼠,使之出现脾气虚证,再用50%医用乙醇1ml/100g灌肠,诱发脾不统血便血证。

(2)采用免疫法于实验第2、4、6、8天腹腔注射1:4稀释液APS100μl/只,结合中医苦寒泻下法自第1天至第10天灌25%番泻叶水浸剂0.5ml/只,建立ITP脾不统血证动物模型。

3.造模原理  食醋法制备脾胃虚寒动物模型,首先是结合了中医关于虚证形成的理论,在造模时间上更充分。而过食酸味可致脾虚的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生气通天论》日:“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认为饮食过酸,肝木旺盛。克伐脾土,可致脾气虚衰;《素问·刺法论》关于“欲令脾实,食勿太酸”的训诫也表明了饮食偏酸有损伤脾胃的可能。

“脾统血”,脾虚运血无力,血行迟滞,或流摄无权,血溢脉外,均可因虚致瘀,导致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脾虚证及脾虚兼证患者甲皱微循环血液流速减慢,可出现红细胞聚集及管袢周围出血,管袢交叉和畸形增多,清晰度下降;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特点为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增高、血沉增快、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认为脾不统血者的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均明显降低、血沉明显加快,反映了红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异常是脾不统血证的一部分实质。

4.造模后一般变化  造模动物出现摄食量减少、大便异常、腹胀、自发活动次数减少、体重减轻、体温下降等类同人类脾气虚证的表现。另外,大便隐血、结肠、直肠还可见黏膜糜烂,溃疡及出血。

5.造模后生化变化  脾不统血型ITP模型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正常对照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分别为10.0±1.32、9.05±2.20。模型组分别为4.94±0.82、4.56±1.10。本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生理盐水组RBC-C3bRR及RBC-ICR均明显下降。

6.造模后病理变化  直肠、结肠炎性变明显。黏膜有糜烂、大小不等的溃疡、出血,萎缩等病变,黏膜下有出血,铁反应阳性。结肠、直肠酶性黏液升高,中性黏液降低。空肠、直肠的SDH、AKP活性降低。表面微绒毛稀疏、脱落、长短不一、排列紊乱,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嵴变浅。血液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复钙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全血黏度降低等血液学、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胸腺皮质变薄,髓质PAS阳性物减少,胸腺小体减少。脾脏T、B细胞区缩小:外周白细胞,淋巴细胞减少。RBC-Cb受体花环率、RBC-IC花环率降低、肝、肾、肾上腺、脑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肝糖原减少,舌尖肥大细胞数减少。睾丸曲细精管细胞层次减少等变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