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1-29鼠疫爆发的源头在哪里?其又是如何扩散的?2017年8月,马达加斯加爆发了一场鼠疫,这场瘟疫诱发了2000多人患病,其中170名患者死亡。这个岛屿国家是世界上鼠疫爆发为数不多的几个热点区域之一,每年4-9月份都会有病例报告。
-
2017-11-28Cas9-ko项目——F0与F1代小鼠的介绍在Cas9-ko项目中,F0代小鼠是爸爸妈妈,F1代小鼠是孩子。那么,它们是否完全等同,可以相互替代使用?F0和F1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 “回交”是什么方法?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F0与F1的知识吧。
-
2017-11-27世界首只克隆犬的克隆后代公之于众曾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犬“史努比(Snuppy)”的韩国科学家最近在《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在2010年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利用5岁大“史努比”的干细胞,成功孕育出4只第二代克隆犬,除其中一只出生后几天夭折外,另3只在9个月大时仍相当健康。这些现已7岁大的克隆犬,将为科学家们比较克隆动物与提供体细胞的父辈间的健康与寿命,…
-
2017-11-24中科院广州生物院培育出带有基因剪刀的工具猪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获悉,该院研究员赖良学课题组首次构建了新型条件性表达Cas9基因工具猪模型,利用此模型,率先实现了直接对成体大动物进行体内基因编辑,并首次建立了大动物原发性肺癌模型。相关研究11月16日发表在《基因组研究》上。
-
2017-11-20“基因剪刀”改造出三眼蚊子据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官网近日消息,该校科学家利用“基因剪刀”工具,培育出了多个特征发生改变的埃及伊蚊,这些黄色蚊子拥有三只眼睛、翅膀发育畸形。他们希望这些由基因编辑工具改造出的蚊子,能帮助预防和控制蚊媒传播疾病。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
2017-11-16揭示褐家鼠的东亚南部起源昆明动物所张亚平课题组,吴东东课题组与上海生科院李海鹏课题组,利用高通量大规模测序平台对全球多地区110个褐家鼠样本进行测序,解析和阐明了褐家鼠的东亚南部起源及迁移问题,相关工作近期发表于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
-
2017-11-15威尔士绵羊能认出熟悉的面孔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成功地训练威尔士绵羊,从照片上识别出了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艾玛·沃森(Emma Watson)、美国前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 和英国广播公司 (BBC) 新闻播报员菲奥娜·布鲁斯(Fiona Bruce)。
-
2017-11-15Cell:太 "宅" 的小鼠抵抗力差,移植肠道菌群可提高抗病力近日,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上刊登了一项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在接受野生小鼠的肠道细菌后,实验室小鼠的抗病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它们不但在感染致命流感病毒后得以存活,并且能更好地抗击结直肠癌。这项研究也让火热的微生物组领域持续升温。
-
2017-11-13果蝇大脑研究能够改进计算机相似性搜索算法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对果蝇大脑的研究可能作为计算机科学算法改进的关键基础,增强搜索引擎 / 人工智能在“相似性搜索”算法方面的准确性。萨克生物研究学院计算机科学家 Saket Navlakha 为首的科学家团队近日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解析了果蝇大脑的思维流程,以及应用在改进计算机算法的可行性。
-
2017-11-10中国哺乳动物种数更新至693种,新增物种多分布于藏南地区中国哺乳动物种数再次更新,截至2017年8月底,记录到哺乳动物种数693种。这一数据相比2015年的673种删去了21个种,新增了41个种。而新增的哺乳动物中有16个种分布于藏南地区。
-
2017-11-09鸭嘴敏感 始于卵中近日,耶鲁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文揭示了鸭喙过于敏感的起源。
-
2017-11-09急性高血糖影响小鼠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的机制本研究拟通过建立急性糖毒性损伤模型,探索急性糖毒性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功能及形态学机制特点。
-
2017-11-08医药院校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危害及防控医药院校在科研、教学中使用的动物种类、数量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值得重视。本文从医药院校的生物安全环境特点、实验活动、人兽共患病、实验动物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其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并就防控生物安全危害提出了建议。
-
2017-11-07科学证实早期哺乳动物是一群“夜猫子”,恐龙灭绝后改变作息北京时间 11 月 7 日凌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子刊 Nature ecology&evolution《自然 - 生态与演化》在线发表了以色列和英国科学家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证实了上述“夜行瓶颈”。揭示哺乳动物的祖先均善于夜间活动,而白垩纪 - 第三纪的种族大灭绝让当时的统治者恐龙最终消失,这些哺乳动物的祖先才转变为日间活动。
-
2017-11-07成都生物所在鼠兔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研究中取得进展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香真研究团队研究了高原鼠兔和达乌尔鼠兔口腔、胃、小肠、盲肠和结肠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并探讨了每个消化道部位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系统稳定性。
栏目搜索: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对不起,暂无资料。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