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实验动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研究进展/实验动物
  • 建立一种研究肠上皮细胞的体外模型—小肠类器官培养体系,探索其相关病理检测技术方法,为肠道相关疾病的体外研究提供便利平台。
  • 依据GB 14922.2标准中SPF级动物质量要求,对2014~2016年广东省生产许可单位的普通级兔和豚鼠进行病毒抗体监测,分析从普通级动物中筛查SPF级动物的可行性。
  • 探讨CD4+T细胞是否具有分泌外泌体的能力,以及CD4+T细胞外泌体参与炎症及肿瘤免疫过程的可能。
  • 本研究通过对广东地区小型猪繁殖基地生产的小型猪进行人兽共患病和高发病原的流行病学调查,旨在了解实验用小型猪感染性疾病的病原携带状况及其分布特点,为小型猪的质量检测、广东省地方标准乃至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 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下属的神经科学实验室的研究员们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在研究“跑步”会如何改变实验室内小动物们的大脑。他们去年曾在《神经图像》(NeuroImage)中发布了一篇重磅论文,首次发现连续跑了 1 个月转轮的成年小鼠脑中新生的神经元优于不运动的小鼠。
  • 本研究采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分析法,首次对C57BL/6J品系雌雄小鼠肝组织进行了差异蛋白质组学检测和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以小鼠为动物模型的肝病的性别差异性发生机制研究提供基础生物学信息。
  • 比较血清和血浆两种不同样本和不同测试方法对大鼠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值、血糖测定值的影响。
  • 近日,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现家蚕中第一个鉴定到的具有同时影响幼虫体形和体色的多效性功能分子——BmorCPH24 基因。
  •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组首次报道了除小鼠之外,大鼠胚胎干细胞也具有通过四倍体补偿实验产生健康个体的能力,证实最高等级的多能性可以在不同物种的干细胞上建立,并发现多能性维持的新规律,为研究干细胞多能性的物种进化差异和调控机制提供了新基础。10 月 23 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 中国科学家23日宣布,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方法培育出一批健康的瘦肉猪,比正常猪脂肪少24%。这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建国领导完成,论文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一些专家认为,这是一个重要进展。但也有人怀疑民众对基因编辑瘦肉猪的接受程度。
  • 英国研究团队在近日《自然》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借助一种全新方法,利用小鼠发育最初期的4—8个细胞胚胎,培育出了一种全能干细胞系——扩展潜能干细胞(EPSCs)。新细胞不仅能发育成任何类型的细胞,且发育潜力超过胚胎干细胞等,对人类的再生医学意义重大,有望为研究治疗流产和发育紊乱问题开辟新方向。
  • 家蚕作为实验动物的应用主要是环境评价、人类疾病模型研究、药物筛选、药效及安全性评价等。
  •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张亚平院士团队通过研究,首次揭示家犬在伴随人类的过程中适应非洲炎热的自然环境的遗传机制,并为今后的非洲人群疟疾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靶点和参考。相关结果发表在进化生物学领域著名杂志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链接: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x258)。
  • 当谈到绚丽多姿的色彩时,鸟类显然是自然界中的佼佼者。许多色彩鲜艳的鸟从食物中获得色素,但鹦鹉却并非如此。现在,研究人员报告了一项对虎皮鹦鹉的研究,提到有新证据解释这些鸟是如何产生其特有的黄色、蓝色和绿色羽毛的。研究人员称,近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该研究报告,有望为鹦鹉的进化研究增加一个重要维度。
  • 近年来,光遗传学在神经学及相关疾病的领域应用相当的火热,同时秀丽隐杆线虫也是研究神经元的很好的模式动物,先简单介绍这两个科学概念。
首页 上一页 151 152 153 154 155 下一页 尾页 共3015篇文章/共201页
栏目搜索: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