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实验动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研究进展/实验动物
  •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团队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郑劼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展合作研究,揭示了蝎子蛰伤产生剧烈疼痛这一现象背后的分子机制,相关结果(A bimodal activation mechanism underlies scorpion toxin–induced pain)已在线发表于《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
  • 在这项可获“世界首创”荣誉的突破性研究中,美方在拥有第一步核心技术的情况下,为何选择中国同行来进行第二步的克隆小猪呢?杨璐菡回答:“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猪克隆平台和技术人员,我们和云南农大的魏老师有紧密的学术合作关系。”
  •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神经发育与进化研究组在 BMP 信号传导及脊椎动物早期神经发育研究中取得进展,首次揭示了脊椎动物中高度保守的小核蛋白 ZC4H2 调控 BMP 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脊椎动物早期神经系统发育中的功能。该研究成果于 8 月 16 日在线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官方生物学期刊 Open Biology 上。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NIEHS)和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被称作COUP-TFII的蛋白决定着小鼠胚胎是否产生雄性生殖道。这一发现改变了一个长期存在的观念:胚胎将自动地变成雌性的,除非胚胎中的雄激素让它变成雄性的。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8月18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limination of the male …
  • 科学家们从基因不育的雄性小鼠身上培育出了健康的后代,为解决人类不育的常见遗传原因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途径。
  • 和年幼黑猩猩相比,成年黑猩猩为烦恼中的同伴提供慰藉的可能性更小。此项发现引起了关于移情能力如何在人类近亲以及人类当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改变的问题。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 近期,国际学术权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子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赵允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
  • 英国和日本研究人员17日报告说,科学家已成功让因性染色体数量异常而不育的小鼠当上爸爸,这为因同样问题而不育的人类男性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人类的性别由X和Y两种染色体决定。通常情况下,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有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但大约500分之一的男性有一条多余的X染色体,这条多余染色体会干扰成熟精子的形成,导致男性不…
  • 嵌合鼠与杂合子鼠是否为同一个概念?带有外来与亲本双重的遗传信息?嵌合鼠是否为转基因鼠?“回交”又是什么?是子一代同母一代交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了解一下每个名词的概念和区别。
  • 在蚂蚁的世界中,蚁后通常只需交配一次,就可终生产卵,精子能在体内长期储存。日本研究人员最新发现了可能与蚁后这种能力相关的 12 个基因。
  • Marta Zlatic 拥有可谓最冗长乏味的影片资料库。在她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珍妮莉亚研究园区的实验室中,这位神经科学家储存了 2 万多个小时、由果蝇幼虫“主演”的黑白短片。这些影片的主角正在做一些日常的事情,比如蠕动、爬行,但它们能帮助回答现代神经科学中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大脑回路如何创造行为。
  • 实验动物界谁对人类的贡献最大?我会投小鼠一票,众多科研领域中均离不开小鼠的贡献。向那些为我们人类健康献身的小鼠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 近日,研究人员在猕猴大脑中鉴别出两个新区域,似乎能帮助该动物识别“熟人”面孔。
  • 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案是兔实验操作成功的必备条件。文献报道了大量兔麻醉方案,但并没有一种公认成熟的方法。本文就近十年来文献报道的关于兔的单纯麻醉与复合麻醉进行综述,旨在为兔的麻醉方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8月10日,云南农业大学教授魏红江携手美国eGenesis公司博士杨璐菡、哈佛医学院教授George Church组成的科研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宣布世界上首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活性灭活猪生产成功。该研究成果成功解决了异种器官移植临床化最重要的安全性问题,标志着异种器官移植研究迈出关键性一步。
首页 上一页 155 156 157 158 159 下一页 尾页 共3015篇文章/共201页
栏目搜索: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